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承载量“红线”为何形同虚设?

2016年05月04日 08:49   来源:燕赵晚报   苑广阔

  泰山观“人山”、西湖看“人海”、北京八达岭长城密密麻麻全是人……“五一”小长假,记者在北京、安徽、浙江、山东等地旅游景点采访发现,一些景区节假日多次超出游客最大承载量,一些景区接待游客量虽未超限,但游客反映拥挤不堪。(5月3日《燕赵晚报》)

  《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当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但是“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的体验与《旅游法》的规定大相径庭,有些景区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了最大承载量的128%;有些景区名义上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游客的旅游体验非常糟糕,让人怀疑这个最大承载量是否合理。而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无论游客拥堵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主动采取疏导和分流措施。

  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为何在现实中得不到执行?本来是为了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文物古迹,保障游客旅游体验和人身安全的景区最大承载量“红线”,为何屡屡被突破?答案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又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在当前旅游收入仍旧主要依赖门票的前提下,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越多,收入就越丰厚,业绩就越好看,自然缺乏限客限流的动力,“靠假日挣够一年的钱”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内景区经营管理者最真实的心态写照。

  但是这样一来,就给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非常糟糕,看山看水的旅游活动成了名符其实的“看人山观人海”,从长远来看,同样不利于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一旦因为景区内过于拥堵造成踩踏、滞留等事故,别说旅游了,游客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可能没有了保障。

  说复杂,是因为所谓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往往是由景区自己凭借经验估算出的一个结果,不但“误差”很大,而且在逐利心态下,景区也往往尽量往高里定,最终导致景区每逢节假日的实际接待人数远超景区真实的最大承载量。但是在上报旅游主管部门假日接待游客人数的时候,又尽量往少里说,这一多一少,可能就是每天游客接待量几万、十几万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景区宣称自己接待的游客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景区内仍旧人山人海,游客体验糟糕的原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时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空间、设施、生态、社会等因素,确保科学性和可信度,既要顾及景区利益,同时又不给景区留下“耍小聪明”的空间;二是尽快明确权责关系与问责机制,对“超载超限”景区进行处罚与问责,该摘星摘星,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以此来保障最大承载量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景区评级承载不起“扶贫捷径”    2016年07月05日
  • ·景区安全,魔鬼在细节    2016年06月06日
  • ·景区服务也需要“用户思维”    2016年05月04日
  • ·何必让作家也走红地毯    2016年04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