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拥抱新能源应预想废电池处理

2016年04月29日 13:19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近日,北京首家出租车换电站启用。在这里,电动出租车只需花两分钟,就能更换一块满电电池继续行驶,站内28块电池轮换开工,每天能满足150辆车的换电需求。但看到便捷之余,也有不少人生出疑虑:这些电池寿终正寝之后该何去何从?

  很显然,这种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眼下,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爆发期”,整个产业势头迅猛。而高产的背后,则是若干年后可能高达十几万吨的废旧电池报销规模。事实上,如今电池已经日益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成为居家必备,电池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水涨船高,但回收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相较于早年电池的“量小势微”,如今电池可谓“块大量足”,末端处理更难上加难。这也提醒我们,在发展新能源的问题上,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一时半会儿的便捷,更有怎样循环利用的谋划,切不可落入为解决“黑色污染”又造出“绿色污染”的怪圈。

  揆诸现实,电池之忧并非独例。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政策短视问题:或源于考核压力,或出于思维惰性,上项目、搞开发,往往是只管燃眉之急、不顾长远之效。说到绿色出行,就忙着将公用自行车运到指定点,后续管理维修却搁置不管,任其在风雨中破败;说到美化道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栽上树苗,活没活、长得好不好没人过问。很多时候,表面光鲜的项目最后往往都留下一屁股问题。之前曾有报道就说,北方很多地方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发电风车,可建好后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究其原因,是当地没有建立配套的输电系统,导致风电输不出去。如此“糊涂”,真叫人哭笑不得。

  对今天来说,如何更好地迈向新能源时代,恐怕不仅是让电动车跑起来,让一个个移动设备亮起来,而且要把从生产到回收到再利用的一系列问题考虑清楚,形成一套完备的闭环产业链。倘若只着眼于火热的生产端,不顾以后的回收端,就会陷入新的“先发展后治理”怪圈。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实践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欧洲和韩国等,采取税收减免或者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投入和尝试电池回收;瑞典等,则是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让电池生产厂商分别承担各自的回收利用责任。

  新能源发展正如火如荼,可在产业狂欢的同时,请别忘追问一句电池要去哪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