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婚礼走进博物馆还有多远?

2016年04月25日 08:40   来源:红网   易国祥

  在4月23日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达了他自己的“中国梦”,其中之一是:希望我们的后人们能够在国家博物馆来举办婚礼。对此,现场有嘉宾提出,国家博物馆在我们心中是个神圣的地方,在这儿举行婚礼,是否会有失尊崇?

  如今的婚礼大都安排在酒店,新潮的会参加一些室外集体婚礼。在博物馆举行婚礼,恐怕很少有人想到。正如人们所担心,博物馆能否容纳多元风俗的婚礼。但是我们忘了,一部分新人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难道教堂不是个神圣的地方?既然教堂能够举办婚礼,博物馆为什么不能?

  欧美国家也有著名博物馆提供婚礼空间或其他生活休闲的做法,向社会释放文化信号。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一些地方博物馆,是一国或一地的祠堂和祖庙,是最重要的文化窗口,理应让民众与自身更亲近些。可是当下的婚礼重形式轻文化,即使走进博物馆,也少有虔诚的文化认同。哪怕是专业的婚庆公司,也缺乏对于文化价值的真正追求。

  有这么一桩跨国婚姻,中国男孩的女友是海外华裔,她父母在所在国城市最著名的佛堂为他们举行了庄重的订婚礼。受此影响,男方家庭安排婚礼,机缘巧合定在湖北省博物馆附近的一个小酒店。在策划中,男方希望婚庆公司留意这个婚礼的国际元素,同时不要忘了这是在东湖之滨,是在省博旁边(当时根本没有在博物馆举行婚礼的意念)。结果,整场婚礼主持词,包括婚庆公司拍摄和编辑的碟片,既没有东湖这个风景地标,也没有省博这个能够与国外佛堂相匹配的文化符号。当时就觉得有什么不足,现在看来,是好食材没有烹饪出应有的样子。

  鉴于几年前馆内职工在国博举行婚礼也曾引发争议,真正让婚礼走进博物馆,从理念到操作,包括公共服务定位,还有很多路要走。纵然是有主场情怀的博物馆人,让博物馆像教堂一样接纳婚礼,只要你进来,自然神圣与庄重,可也不能不考虑参与婚礼的市民素质现状。

  昨晚去附近的月季花园,八点多钟了,仍然游人如织,不少人在拍夜景。灯下的月季若隐若现,要是在几年或十几年前,这花还不被游人偷摘成什么样子。如今,你大体不用担心会发生这样的事。社会文明的悄然进步,让我们对于文化养成有了信心,对婚礼走进博物馆充满期待,而博物馆的婚礼不仅给新人们馈赠宝贵的精神营养,又将催生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暴雨中的婚礼何以成网红?    2016年07月11日
  • ·“婚礼式颁证”有违便民初衷    2016年06月03日
  • ·期待爱心婚礼成“爆款”    2016年01月29日
  • ·婚礼钱用于义举暖人心    2016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