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这两天,不管是在公共的网络平台,还是私底下的社交朋友圈,空气里好像都弥漫着一股“谈论读书”的浓烈味道。之于设立世界图书日的原始初衷来讲,这样的讨论或许并无不妥,但一旦我们将观察的视角置于平日的大背景下,又忽然觉得这过分的热情是那么的突兀与刺眼。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如果大家都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捧起书本,这无疑是这个节日的荣耀,但如果大家的阅读仅局限在读书日这一天,那么,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悲哀。因此,在今天,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日子,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再回过头去看看世界图书日的设立初衷,看看它这些年在中国呈现出来的纷繁世相。
这些年,每逢读书日,各地基本上都有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是年年在反思,然而就实际效果看,我们却似乎进入了一个阅读的窘境。一方面,是出版读物质量的严重下滑,很多出版社热衷于将成功学、厚黑学作为自己的盈利介质,而忘记了自己身上更大的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上质量堪忧的爆款文、心灵鸡汤,他们在吸引阅读者兴趣的同时,却将人们带入了浮躁、功利的尴尬境地,使得阅读越来越偏离其固有的初衷。
虽然从数据上看,不管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国人的阅读量都较之前有所提升,但当我们仔细对其剖析后又不难发现,这些阅读量很多时候其实是集中在毫无营养的泛阅读上的,其对国人思想素质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对于当下来讲,我们与其在每个读书日都颇费苦心的去号召国人多读书,倒不如理性的去分析国人不爱读书的原因。
有人说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挤占了国人的读书时间,有人说是物质功利的社会让人们忘却了精神食粮的补充,这样的说辞听起来的确是那么回事,但却忽视了国人不喜欢阅读是对阅读缺乏兴趣这一根本原因。而这又与国人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关。我国的教育是知识本位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价值导向有着极强的功利目的——掌握知识,考取高分。而本该最受重视的知识探究过程及知识本身却备受忽视,以至于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只要出现与考试无关的“杂”书都要被清除。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完全没有形成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更不可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一旦他们有条件不读书也能过上舒服的日子时,便会弃阅读如敝履。
由此可见,真正要推进全民阅读,设立读书日不过是一个提醒,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活动也只是一个辅助,深入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推动阅读质量的实际提升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读书仅仅是被当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从而为谋生打下基础。”这一固化理念不被打破,那么,关乎阅读的诸多讨论便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误区。从这个层面看,要想让国人真正爱上阅读,喜欢上读书,我们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