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票房“放卫星”,根源在“唯票房论”

2016年04月22日 15:29   来源:荆楚网   何泉蓉

  过去的2015年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可谓是“丰收年”,很多电影的票房惊人,不断创下国产电影票房历史的新记录。然而,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之际,央视新闻却曝光了中国电影市场“虚假票房”的问题,除了前不久被查的《叶问3》,还包括了前华语票房冠军《捉妖记》,称其在最后冲刺影史纪录时所用的“公益放映”方式,存在票房造假问题。(4月21日《中国青年报》)这无疑是给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明星们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国产电影行业的“大丰收”最终被证明是“放卫星”。

  其实国产电影票房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几年前已有媒体报道过此类事件,批判声也不绝如缕,但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国产电影票房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影产业的“唯票房论”。

  对于电影制作公司来说,高票房电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加人气,在与同期上映的电影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还可以抬高公司的股价,从而获取巨额利润。而电影公司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地造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假的票房不用加税——电影票房交税另有一套官方数据,这就意味着票房造假无须付出成本,而且被揭穿以后也不会受到什么严厉处罚,最多背负一时的骂名,利远远大于弊。这也反映出电影行业监管机制中的漏洞。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票房的高低是判断该电影是否值得观看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高票房的电影自然是因为其质量高才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此很多人便盲目跟风,只看高票房的电影。近年来,随着电影消费人群的年龄层次逐步向80后、90后和00后推移,受众的审美和品味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娱乐化和盲目跟风的问题,还有一些人不注重剧情,只关注电影中的明星。这也导致一些明星出身的导演或者制片人利用自身名气“大打人情牌”,吸引粉丝观众,从而谋取私利。曾经被指为“烂片”却拥有超高票房的《恶棍天使》便是其中一例。

  可见,国产电影票房造假是“唯票房论”种下的恶果。票房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电影受观众喜爱的程度,但并不能作为判别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准,真正的电影佳作是无需明星和高票房作支撑的,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靠内容取胜。而一些质量低劣的电影通过虚假票房来营造声势,不仅欺骗了观众的感情,还会造成电影行业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继而拉低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

  电影不是单纯的大众娱乐工具,而是一个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并且肩负着教育民众、传播文化的责任。票房造假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电影行业的正常秩序,笔者认为要杜绝这种现象需从三方着手:一是有关部门需填补电影票房监管中的漏洞,并且严惩造假行为,轻则可处以高额罚款,重则可吊销经营许可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电影制片人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摒弃利益中心论,回归电影的艺术本质;三是观众需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培养独立思考和判别能力,不盲目跟从票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