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票房造假”背后的拜金主义

2016年04月22日 14:24   来源:中国江西网   焦伟

  2015年,《捉妖记》以24亿票房夺冠,有多少是刷出来的?有影院把《捉妖记》放在凌晨播放,票房数据显示,凌晨场不仅场场爆满,上座率还达到108%,什么意思?还有7、8个人在凌晨站着看完近两个小时的电影。(4月20日 中国网)

  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飞速发展,行业产值已由2012年的120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440亿元,目前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市场。好风凭借力,在大好环境之下,一大批电影“龙头”屡创票房新高,票房成绩成为观众选影择片的重要标准。

  正因如此,一些电影公司为追求高额利益,不惜采用虚假排片、票房注水等方式来夺人眼球。《叶问3》放映仅两天就因涉嫌票房造假被查,结果证实该片存在虚假排场7600余次、涉及票房3200万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经的票房冠军《捉妖记》又被爆出“幽灵场” 、“十分钟场”等造假疑点。这些造假行为严重误导关观众选片、破坏市场秩序,必须严肃处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票房造假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电影行业扭曲的价值取向,一切以票房为最高标准、一切以利益为最终追求的行为本质都是拜金主义。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电影商业化是大势所趋,追求经济利益本身也无可厚非,但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影院等相关主体须明白,电影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的商业价值必须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思想艺术是根,票房收入是叶,不能本末倒置。

  只追求高票房,频频“大放卫星”,不仅误导观众,而且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一些质量不错、口碑较好的片子只因“措施”不到位就票房惨淡、入不敷出,而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影视佳作”却能大放光彩、名利双收。长期如此,还有谁愿意沉下心来搞创造,还有谁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电影。

  从更高的层次讲,电影作为一种传媒手段,还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电影公司应该站在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角度推陈出新,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担当精神,才能让我们的电影产业、文化事业,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