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鱼沾着他的泪”的奴役与交易

2016年04月21日 17:14   来源:光明网   舒圣祥

  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公布,最受瞩目的公共服务奖授予美联社对于东南亚奴役劳工的系列报道。这组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来的报道,揭开了泰国海洋水产品捕捞行业广泛存在了几十年的罪恶行径,解救了2000多名被囚禁、被虐待奴役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非法移民,让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开始考虑立法。

  作为新闻界的奥斯卡,普利策奖在新闻业的分量毋庸置疑。但是,普通读者今年之所以也这么关注,可能是因为获奖报道就发生在东南亚,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我们曾经有过“黑砖窑”之类的案例,对那些被奴役的劳工更有清晰的痛感。很多人为美国记者点赞,也有很多人挖苦国内记者,这样的对比其实不尽公允,个中缘由咱们应该懂;单是能够放手让记者一年只做一组报道的媒体,国内已经很少了。

  一位30岁被解救的奴工对记者说:“美国人和欧洲人,请你们在吃这些鱼的时候记得我们。在海面之下有我们累积如山的尸骨……堆积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岛屿,就是这么多。”我们日常吃的每一条鱼、每一只虾,都可能沾染着这个故事的主角们的血和泪——这无疑是这组报道最勾人的部分。无辜者的被奴役劳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无缝对接”了。

  我猜,国内读者看完报道,仍然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个叫“奴役足迹”的网站,有个专门的测试,就叫“有多少奴隶在为你服务”。很多人以为答案毫无疑问是个大写的“零”,测试结果却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比如,你喜爱的电子产品、运动套装,甚至日常饮食,都可能隐含着不能见光的黑暗奴役:超过20万儿童被迫在印度北方邦的地毯工厂工作;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捕虾业使用包身工,这些工人每天要剥40斤虾……

  你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并不意味你没有“奴役”他们。这就是“你吃的鱼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很可怕,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间接参与了奴役。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全球约2090万人被强制劳动,其中90%在私营部门。这次被记者曝光并且解救的东南亚失去人身自由的渔民,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更多的被奴役者仍然需要被解救,但是解救之道何在?

  公益组织热衷于说服企业承诺产品生产全线远离奴役,同时要求消费者不购买可疑产品,这些都是很热心的行动,值得敬佩;但是说实话,效果近似于零。小到一支铅笔,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都无法说得清,企业又怎么可能识别是否全线远离奴役,消费者要想识别那就更难了。类似的理由,我们倒是常见于别有用心的贸易制裁,但说实话,就像因为失业而迁怒于机器很不理智,因为奴役劳工的存在而“歧视”某些企业或产品,既不靠谱也不公平。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苦口婆心地警戒世人:“通往地狱之路,常由善意铺设……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着良好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去计划、设计社会,必将把人类引向深渊。”我相信,自由的市场交易要比人为的偏见歧视,更有助于缓解被奴役劳工的困境。将交易打上奴役的原罪标签,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现代社会的奴役,更大程度源自贫困,“不吃鱼”之类运动,只会让更多原本未受奴役的人,跟着陷入被事实上奴役的境遇。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