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细读“新闻自由”排名能看到什么

2016年04月21日 09:52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记者无国界”20日公布了该组织攒的“2016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其中中国被排到倒数第5,越南被排到倒数第6。“记者无国界”在说明中批评了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韩日的排名分别下滑了10名和11名),但矛头的重点指向了中国。

  “记者无国界”由法国记者梅纳尔于1985年创立,总部在巴黎,号称在世界上15个国家有办事机构。这一世界性组织架构后被指有些虚张声势。有了解该组织的人说,它的实际积极分子大约有二十几人。

  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著有一本书,名为《人所不知的记者无国界组织》,在媒体界较有影响。该书列出了这家所谓独立组织接受美国中情局资助的详细清单。在西方查阅“记者无国界”的资料,美国民主基金会和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是该组织的资助者。

  维瓦斯曾这样批评“记者无国界”,称它是一架有着金色螺旋桨的笨重飞机,飞不高,但噪音巨大。“它向拒绝臣服的小国投掷重磅炸弹,向自由主义的大佬抛出诱饵。通过变幻无穷的招数,驾驶员吸引了善良人们的注意和金钱。”

  梅纳尔等推崇的“新闻自由”是西方政治结构的一部分,是西方社会发展经几百年磨合而沉淀的一种内在规则。不能不说,它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完全不在一个历史逻辑里,它看上去漂亮,但放在不同的地方往往产生差异巨大的效果。

  在“记者无国界”的上述排行榜中,我们选出韩国(70名)和新加坡(154名),作为分析西式新闻自由的坐标。

  紧挨韩国的69名是香港,它们之前有包括海地在内大量贫穷的拉美国家,有至今动荡、未摆脱战争阴影和民族仇恨的波黑等前南斯拉夫国家,此外还有多个贫富悬殊、落后的非洲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和地区是冷战后这二十几年引入西式新闻自由的,它们为此承受了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的额外复杂性,而且至今没能玩转在西方看似很平常的那一套。

  再看新加坡之前,令人唏嘘的国家就更多了,阿富汗、乍得、黎巴嫩、利比里亚都在这当中,它们也都在146名的马来西亚之前。

  在中国(176名)和越南(175名)之前,全球公认的“失败国家”就多了去了。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都在这当中了。不知道有哪个特别期望新闻自由的中国人和越南人愿意移民到那些国家去。

  当然,排最前面的是芬兰、荷兰、挪威、丹麦等西北欧小国,西方国家总体上排在榜单前列。然而榜单给人一个总印象是,西方极力带动发展中国家往它们的意识形态圈子里走,但跟得紧不紧与那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没多大联系,其中相反的关联性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新闻的建设性很可能比西方所说的“新闻自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建设性既包括言论自由、舆论监督,也包括对这一切的理解必须与不同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相契合。新闻的目的或许不是彰显自己的绝对自由权利,而是以特定条件下最恰当的方式和力度来帮助、推动社会前进。

  这些话说出来可能没有为“新闻自由”大声疾呼更酷更帅,说不定还会被误解,但这就是发展中社会一个被无数代价反复验证的实情,是我们斗胆捧出的“逆耳忠言”。

  必须承认,中国在扩大新闻报道空间方面尚有很多事情可做,中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至今发育不足。然而在我们不断做出努力的同时,让我们摆脱西方灌输给我们的思想方式和逻辑,面对这一世界性争议和难题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首先使用消极自由之后再让座    2016年07月04日
  • ·通信自由岂能成骚扰挡箭牌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