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保障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不“瘸腿”?

2016年04月21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   董洪亮

  到一些农村学校采访,发现美术、音乐、舞蹈等美育课开不起来。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乡镇以上的中心校,平均每10所学校只有6名美育教师,无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美育课的要求。

  “孩子没兴趣却被迫痛苦学琴,家长痛苦陪伴”,一位音乐世家出身、长期从事课外音乐兴趣培训班的人士说。

  许多农村孩子学不到美育课程,城市孩子被逼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事实上对这类班不感兴趣。现实中,美育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在应试环境下美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方面缺师资、缺设备,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孩子们学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兴趣有待提高,等等。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破解美育困局?借助教育信息化的东风、用好用足信息技术手段,不失为一把“利器”。到“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7%,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80%,超过36%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美育有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曾在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梅冲教学点,感受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在线”音乐课,通过教室55英寸的电子屏幕,孩子们可以顺畅地接受县城优秀音乐课教师的授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的机制,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快速推进。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要求,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4月中旬,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与天使音乐教育集团共同成立“音乐教育信息化实验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和一批知名中小学教研专家携手,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场景化、生活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音乐。该中心通过研发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素养课程,搭建音乐教学云平台并开发智能乐器装备,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

  对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来说,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可谓久旱逢甘霖。现在中小学生的父母多是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和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喜欢应用电脑、手机等技术终端。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录音及视频处理、信息集成,在美育课程中引导学生不仅领会教师的指导,而且可以将作品表达的思想与师生的理解进行融合,使艺术教育更加感人和富有个性。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呈现的特点,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精神。北京市东城区实施的“数字化美育”,通过“艺术与审美”的网络共享课,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这启示我们,美育课程,一定要适应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进行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国家已经确定了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的目标。两年时间,转瞬即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那么,如何统筹社会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如何保障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不“瘸腿”?愿艺术教育主动联姻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为美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孩子们陶冶活泼、敏锐的心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校美育工作何以成为空中楼阁    2016年04月28日
  • ·学校美育何以成了空中楼阁    2016年04月27日
  • ·美育提速,德智体美并重    2016年04月13日
  • ·朱立元:美育让美学走进生活    2016年01月25日
  • ·不能再占音体美的课了    2015年10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