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们能构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得益的将不仅是明星子女,更是全天下的孩子们。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一些地方卫视表示,《爸爸去哪儿》等明星亲子真人秀将不再制作播出。
自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后,电视荧屏上就刮起了一股明星亲子真人秀旋风,不仅很多艺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借此走红,还让明星的未成年子女成为广告商宠儿。节目在收视率上取得巨大成功之余,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比如呼唤父爱回归、倡导科学育儿等。然而,无论是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还是对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而言,却很可能是弊大于利。随着这一类节目越来越多,网上的质疑声音也陆续增加,很多人都已意识到,明星亲子真人秀已越走越偏。
首先,很多亲子真人秀为了追求节目效果,故意制造冲突冲击儿童的心理和情感,以“逼迫”儿童做出哭泣等极端情绪反应,营造“戏剧化”的场景。比如在某一期《爸爸去哪儿》中,工作人员作势要将嘉宾夏克立“砍头”,这一幕就发生在其女儿夏天眼前,虽然最终夏天通过完成任务“拯救”了爸爸,但如此残忍的情节设计,已突破了伦理底线。此外,很多节目通过后期剪辑和字幕,或炮制男孩女孩间的“配对”,或放大孩子之间的冲突向“宫斗戏”靠拢。这样的真人秀,只有“秀”没有“真”。正如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吴国宏认为,“处于被观察的境况下,孩子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刻意夸大一些冲突矛盾,这样不真实的成分更高,对孩子的伤害也更大。”
其次,明星亲子真人秀客观上助长了炒作、拜金、拼爹等错误价值观。一方面,参与节目的明星子女迅速走红,广告代言接踵而来,赚取大量商业利益。与其说是凭借自身努力获得,不如说是因为自带“明星光环”而走上成名捷径。这无疑会影响很多人的价值判断,促使更多人认为“拼搏不如拼爹”、追求“一夜成名”等。另一方面,明星子女的吃穿用度成为“剁手指南”,萌娃明星“同款”闪亮登场,既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也助推了孩子之间的炫富、攀比之风。
最为关键的是,明星亲子秀虽然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欢乐,但在这些节目中,恰恰缺少对儿童权益和其自主意愿的维护和尊重。真人秀里的孩子们,个人喜好、成长经历等隐私被毫无保留地曝光,一言一行都被公众评头论足。常有网友会根据节目中的表现,评价谁“心机重”、谁蛮横、谁怕事等等。这些苛刻评价,无疑是儿童的不可承受之重,更干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而孩子本身是否愿意参加真人秀、是否乐于参与一些游戏任务(诸如互换爸爸等“奇葩”设定)、是否做好了应对负面评价的心理准备等,要么由父母“代言”,要么听凭节目组安排,很少听到孩子们自己的真实态度。事实上,儿童真人秀在欧美曾引起轩然大波,比如美国推出儿童版的“荒野求生”,被质疑儿童没有得到妥善照顾,英国也有真人秀节目通过答题等挑选“天才儿童”,但残酷的淘汰机制让孩子频频在镜头前痛哭崩溃,被专家指责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国外的理念和行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保护儿童,并不只是嘴上说说,需要全社会不断地反思、讨论和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明星亲子真人秀“限童令”,只是唤起社会儿童权益保护意识的一个起点。若我们能从此开始,进一步构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得益的将不仅是明星子女,更是全天下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