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潮头起舞更期担当

2016年04月14日 10:50   来源:人民日报   李洪兴

  站在新闻发布的最前沿,发言人没有退路。能否引领社会舆论,关键看有没有过硬的业务素养、专业水准、应变能力和担当意识

  省部级以上单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一年能有多少场?统计显示:在2015年一年里,就举办了近2800场,日均约8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政府部门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引导舆论和促进形象建设方面的努力与进步。

  自2003年全面建立以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开是方向,透明是常态。”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早已不是新鲜事,不少人都能细数出自己熟悉领域的发言人。而与此同时,公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向日常发布要政策含金量,向应急发布要及时、准确、全面,今天的新闻发布所面对的要求,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突发事件,考验着政府新闻发布的水平,对发布机制和发言人更是挑战。不少人犹记“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句话,一些人还能从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的前8次发布会中,感受到不尽如人意。舆论聚焦、信息稀缺,稍有不慎、稍显不专业,都会让权威性打折、让政府形象受损。相反,“东方之星”号客轮事故应急处置中,交通部长担纲“第一新闻发言人”、举办15场新闻发布会、组织500多家媒体近1000名记者参加、18位专家进行49次专业解读,这种舆论引导,胜在兵贵神速、赢在专业精准。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要求,新闻发布不能简单念口径、讲套话,更不能打官腔甚至“无可奉告”。坦率说,现在,只微笑、不奉告的发布少了,但敢担当、善发声的发布依然不够。可见,新闻发布机制还需创新,发布人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升。有一次参加某部委的新闻发布会,发布前先开了堂辅导课,请领域内的专家针对舆论和公众关心的话题作讲解,从历史源流到现实矛盾、从政策难点到未来规划,让不懂的人知道来龙去脉、让稍有了解的人多了专业视角。“先解疑、再发布,有铺垫、回正题”的发布方式,减少了被误读的可能性、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准确性。

  新闻发布正走向定期化、常态化、机制化,而发言人始终在舆论潮头起舞。立在潮头,发言人没有退路,能否引领社会舆论,关键看有没有过硬的业务素养、专业水准、应变能力、担当意识,更要能说话、会说话、敢说话,关键时刻站出来、冲上去。

  潮头之上,要接受公众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广角镜”打量,可能被称道、被点赞,也可能被挑刺、被责难,甚至要挨骂。对新闻发言人来说,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媒体素养“一个也不能少”。了解政策、精通业务,才不至于面对提问“无可奉告”或“信口开河”;摆正态度、坦诚开放、熟悉传播规律、贴近受众需求,就可能多一些真诚,少一点推诿,让新闻发布、信息传播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到今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建立进入第十三个年头,发言人的团队化建设也初显成效。有人这样描述新闻发布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你若主动,情绪也会稳定;你若不动,舆论定会混乱;你若被动,谣言不会留情”。将态度亮出来、把事实说出来、用故事讲出来,少一点官腔,多一些担当,让发布的信息可信、可用、可亲——这样的新闻发布,才能再上一步。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