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建设不能患上“信用依赖”

2016年04月08日 10: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毛建国

  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不仅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并进一步明确,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要“常去看看”。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上海的法院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起诉,做出相关判决,要求子女回家或者到养老机构探望。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现实中经常看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很简单的问题,非要“边路出击”,搞出一套花样繁杂的“组合拳”出来;还有一种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明明很复杂的问题,非要“直接起高球”,常常幻想毕其功于一役。比如信用记录,就常被作为一剂特效药,用于防治各种各样的“病”。

  有心者不难发现,过去有“闯红灯将与信用挂钩”“不还银行贷款将与信用挂钩”“室内吸烟将与信用挂钩”“旅游不文明将与信用挂钩”……而现在又加上了一条“不常回家看看也要与信用记录挂钩”。这么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信用记录真有这么神吗?不容否认,信用记录作为调节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及,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信用记录推出的时间不短,但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

  要解决学者所说的“基础秩序紊乱”的问题,信用建设原本是一剂良药,有着很好的疗效,但在我们这里,似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正因如此,现在什么都与信用建设挂钩,很让人担心信用平台会不堪重负。其实在公众看来,一些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是不可以与信用记录挂钩,但我国的信用建设毕竟刚刚上路,最好还是好好调研,把最关键的、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因素与信用挂钩。如此,才有利于信用建设轻装上路。

  至于国内某直辖市曾经推出的将市民的违建、群租、非法营运、出租司机绕路、借书逾期不还、欠缴水电煤费用等信用信息,都将纳入信用平台的做法,更是混淆了信用记录与诚信记录之间的关系。从信用制度的设计和历史沿革来看,主要是通过对于当事人经济活动的记录,采集相关信息,反映个体的财务状况和信贷能力。而诸如室内违规吸烟、不回家看望老人、借书逾期不还之类的事情,本不属于信用记录管辖的范畴。 

  事实上,信用平台的建设速度和力度,还远不如人意,在经济社会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秩序建设再患上“信用依赖症”,更容易再度弱化信用记录的作用。让信用记录有“污点”,成了“狼来了”式的传说。这样的态度,看起来很重视问题的解决,其实只是“摆造型”,好比“剪刀手”摆出来了,其实镜头盖根本没有打开。这种说说而已的态度,还会变相成为信用平台建设完善的阻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