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房价扭曲人们的价值观 应当厚报实干家而非投机客

2016年03月16日 06:59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最近,“北上广深”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暴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据央视报道,有上海买房者称,去年6月份买的一套房到现在涨了500万元。工作再辛苦努力不如买套房坐等升值,是很多购房者的内心写照,也是推动房价高企的原因之一。

  房价暴涨非好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理由,其中有一个可能容易被忽视的理由,是高房价容易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将很多人引导到投机的路子上去。现在网上有种说法,叫“干30年不如买套房”,这句话足以使相信勤劳可以发家的气沮,它也在提示人们上班不如炒房。

  在“干30年不如买套房”的背后,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是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到底是鼓励一夜暴富、投机发财,还是提倡劳动致富、实业报国?从世界范围来看,投机是一种既新且旧的行当,比如过度的金融创新、炒房等,使很多人不劳而获。而在炒房赚钱的诱惑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甚至实业兴邦的说法都显得有点苍白,很多人不再这样想了。

  在全国人大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称,稳定一二线城市房价现在是一项重要任务。背后的逻辑,是今天的城市房地产高度金融化,体现市场要素配置,房地产畸形繁荣往往影响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房价上涨本属正常现象,但是暴涨意味着资本泡沫。

  在稳定房价问题上,中央与地方存在利益与政策的博弈,这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责任,这些年,财政收入与房地产息息相关。但房价直线飚升,对地方经济健康肯定也非福音。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提倡靠诚实劳动致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向倡导“劳动光荣”。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靠的就是“劳动光荣”的信念,走的是劳动致富、创新创造的康庄大道。市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投机现象,但投机从未成为主流。

  不过持续多年的炒房热,还是对“劳动光荣”信念形成挑战。如果放纵房价飙升,有可能对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误导。对任何国家来说,长远的健康发展,都不可能建立在过度的资产性繁荣基础上,实体经济的坚实,才是根本。从社会价值来说,劳动致富,实干兴业,创造光荣,永远应该是主流;资产性获利,只是一种补充;不劳而获,热衷投机,则可以说是一种羞耻。全民炒房炒股,甚至巨量金融资产转战楼市股市,绝非国家稳定健康发展之福。由于投机兴风作浪,少数城市房价失控,形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使年轻人一房障目、变得短视,也使得社会资本和聪明才智的投向发生扭曲。

  抑制投机,要靠社会价值的引导,但也要靠制度,压缩投机空间,壮大实体经济,让人们通过实干和创造,获得比投机更加稳定可期的回报。就房价而言,不同城市的房价区间大不相同,房价合理上涨是允许的。但不能让炒房者、投机客从中大发其财,更不应允许房地产成为资本的避风港、成为诸多职业炒房者赚钱的行当。稳房价就是稳人心,保证人人安居乐业,崇尚劳动光荣,在实干、创新、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三拍干部”的本质是政治投机    2016年02月18日
  • ·继续防范恶意空头投机干扰    2016年01月29日
  • ·高考改革,当选考遭遇投机    2016年05月12日
  • ·黑枸杞神话,又一个投机故事    2015年09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