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是保护金融,绝不是鼓励投机

2015年07月07日 08:01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蒋哲

  近期,股指连续三周暴跌,政府出台多项稳定股市举措,全力“救市”。前日晚,中国证监会表示,央行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昨日,“救市”初见成效,沪指震荡走高。

  股市在过去的一年内从2000点升到5000点,有观点认为“有涨就有跌,政府不应干预”。然而我们要看到,此轮上涨行情的背景是政府有计划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培养一个稳定健全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直接关乎本次经济转型的成效。一个完善的股市,必须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和储蓄中的资金,这就是股民越来越多,股市能保持一年的“牛市”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背景下,股市如果持续暴跌,跌去的不只是市值,还有整个金融环境。这将大大减慢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券商,基金,保险,证监会,央行大规模联动,众志成城挽救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行动一致,力度之大,正是因为股市的走势异常关键。从这个角度看,救市是必须进行的。

  股市出现动荡,政府出手干预,这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历史上最著名的股市战役,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过去十几年间,政府干预也比比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香港、泰国、韩国和日本等,都通过平准基金或其他手段干预资本市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也花费数千亿美元购买不良资产,直接向银行提供资金。可以说,在资本市场出现蔓延式恐慌的时候,政府通过种种手段重塑投资者信心几乎是必然的,这也是一个经济体进行结构性升级必然要走过的路。

  “救市”政策出台后,有些人认为股市已经变成只赚不赔的买卖,涨时可以大笔赚钱,跌时会有政府“救市”来兜底——这种看法是非常危险的,也背离了设立股市的初衷。股市的风险客观存在,由市场规律决定。政府“救市”的目的是通过拯救资本市场避免金融危机,保护经济改革的果实,并不是为了给多倍杠杆配资入市博赚的“赌徒”买单。

  政府在此刻不遗余力托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许多券商、银行、信托业务中股权质押已处于危险价位,也就是说,国家金融秩序存在风险。在下次多数股民“赌输”时,政府不一定还会出手相助,股民需要“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建立“跌了有政府托底”的投机心态。

  归根到底,股票是企业所有权,股票的价值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前景,它的价格短期内收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长远来看仍会回归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如果脱离企业经营状况实际,抱着赚快钱的心态盲目“追涨”,只会进一步制造泡沫和风险,资本市场会变成更大、更危险的赌场,背离为实体经济创造效率的初衷。

  暴涨暴跌都不是健全的资本市场,一个健全的股票市场固然需要“看不见的手”,但更需要的是市场参与者都具备应有的理性。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