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救市是保护金融,绝不是鼓励投机

2015年07月07日 08:01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蒋哲

  近期,股指连续三周暴跌,政府出台多项稳定股市举措,全力“救市”。前日晚,中国证监会表示,央行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昨日,“救市”初见成效,沪指震荡走高。

  股市在过去的一年内从2000点升到5000点,有观点认为“有涨就有跌,政府不应干预”。然而我们要看到,此轮上涨行情的背景是政府有计划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培养一个稳定健全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直接关乎本次经济转型的成效。一个完善的股市,必须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和储蓄中的资金,这就是股民越来越多,股市能保持一年的“牛市”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背景下,股市如果持续暴跌,跌去的不只是市值,还有整个金融环境。这将大大减慢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券商,基金,保险,证监会,央行大规模联动,众志成城挽救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行动一致,力度之大,正是因为股市的走势异常关键。从这个角度看,救市是必须进行的。

  股市出现动荡,政府出手干预,这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历史上最著名的股市战役,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过去十几年间,政府干预也比比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香港、泰国、韩国和日本等,都通过平准基金或其他手段干预资本市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也花费数千亿美元购买不良资产,直接向银行提供资金。可以说,在资本市场出现蔓延式恐慌的时候,政府通过种种手段重塑投资者信心几乎是必然的,这也是一个经济体进行结构性升级必然要走过的路。

  “救市”政策出台后,有些人认为股市已经变成只赚不赔的买卖,涨时可以大笔赚钱,跌时会有政府“救市”来兜底——这种看法是非常危险的,也背离了设立股市的初衷。股市的风险客观存在,由市场规律决定。政府“救市”的目的是通过拯救资本市场避免金融危机,保护经济改革的果实,并不是为了给多倍杠杆配资入市博赚的“赌徒”买单。

  政府在此刻不遗余力托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许多券商、银行、信托业务中股权质押已处于危险价位,也就是说,国家金融秩序存在风险。在下次多数股民“赌输”时,政府不一定还会出手相助,股民需要“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建立“跌了有政府托底”的投机心态。

  归根到底,股票是企业所有权,股票的价值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前景,它的价格短期内收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长远来看仍会回归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如果脱离企业经营状况实际,抱着赚快钱的心态盲目“追涨”,只会进一步制造泡沫和风险,资本市场会变成更大、更危险的赌场,背离为实体经济创造效率的初衷。

  暴涨暴跌都不是健全的资本市场,一个健全的股票市场固然需要“看不见的手”,但更需要的是市场参与者都具备应有的理性。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