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绕不开妨碍楼市安全的三座冰山

2014年10月15日 07:18   来源:红网   文/陈庆贵

  今年6月,取消限购拉开全国楼市现“救市”大幕,至今已有两轮“救市潮”。从政策性松绑到政策性刺激,各地“救市”尺度也越来越大。(10月14日《齐鲁晚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一方面,房地产业在不少地方被奉为“支柱产业”,与地方财政官员政绩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瓜葛;另一方面,因为房地产发展关系上下游数十个产业,可以说与地方经济、居民就业、社会稳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地产兴衰与地方经济社会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联。作如是观,今年以来,当不少地方楼市出现投资销量价格均呈回调趋势时,各地“救市”声方兴未艾此起彼伏似乎可以理解。

  问题是,反思“10年调控出台43个文件房价上涨10倍”的尴尬,高层在总结评估过往过度不当干预楼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然在理念和策略上,“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文件会议上,鲜闻“加强房地产调控”“坚持调控不动摇”之类强烈字眼。从初期效果看,不少地方楼市出现理性回归迹象,一些地方房价走出个别房产商叫嚣“只涨不落”的神话,显现回归市场随行就市的理性端倪。由是观之,目前一些地方楼市回调是减少人为干预后,由市场内生机制作用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痊愈,非但不值得大惊失色,反而应当静观其变乐见其成。

  需要指出的是,“双限”本是多年政府“有形之手”人为调控干预楼市的“抓手”,是上一轮房地产调控留下的尾巴。现如今取消限购、松绑限贷,乃是彻底“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从而,让楼市真正“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也就是说,就其实质而言,不是“救市”而是“还市”。让人忧心的是,面对市场“疲软”,各地政府坐立不安。如果说政策松绑是“假救市”,一些地方搭顺风车掀“救市潮”出台地方细则则是真“救市”。其主要内容大抵为,增加购房补贴、降低公积金利用难度,更侧重通过财政、税费补贴等形式对楼市进行刺激。

  比如,重庆再次调整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办法,成品住宅交易价格扣除20%装修费用后,再确认是否属于应税住宅。此举等于提高税收起征点,缩小应税住宅范围。四川出台政策,只要银行发放优惠利率首套房贷,省财政将按照贷款额的3%向银行支付财政补贴。湖北“鄂六条”规定,个人购买属于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契税按1%税率征收。宁波发布大学生购房补贴文件,北京等地发布了普通住宅提高认定标准通知。

  其实,姑且不论“救市”的正当性,就实际效果预期,无论“救市”与否如何“救市”,都绕不开妨碍楼市机体安全、尚未修复痊愈的三座冰山。

  首先,库存再创新高。近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9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报告》显示,楼市库存环比同比值均有上升。截至9月底,该研究院监测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8013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0%,同比增长23.8%。9月库存再创近5年历史新高。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遵循市场规律的理性做法是,降价促销去化库存;而“救市”势必导致价格反弹,前功尽弃。

  再者,大多数人认为房价高。2014年第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55%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调查基本延续了近年来历次调查“大多数人认为房价高”的结果惯性。可见,房价回归理性,不仅是居民的期望值,更是刺激消费的当务之急;至少,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救市”。

  此外,“房腐”高发导致隐性空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通报,在2013年以来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产腐败,不少高官落马与房地产业密不可分。“房产”领域仍是腐败重灾区,官商勾结、多占住房、办公用房超标现象十分普遍,且有多地干部子女违规从事房地产开发。可以断言,一旦已经有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不动产登记、房产税改革等制度祭出,势必让多占住房者无处遁形,产生集中抛房加大供给平抑房价的衍生效应,从而让不合理的房价回归正轨。显然,盲目“救市”既与市场现实南辕北辙,又难以达到稳定房价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