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枸杞神话,又一个投机故事

2015年09月11日 07:14   来源:京华时报   然玉

  黑枸杞,青海草原上常见的野生植物,它的身价,从8年前的每斤几百元,上涨到现在的“最高万元一斤”。很多店铺中,它被宣传为“美容神药”“抗癌明星”。“涨声”和“掌声”背后,是部分商家的“精心策划”,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药效,让它从草原野果变身礼匣“圣果”。在生产、加工、宣传、销售整条产业链中,从前端的牟利抽水者,到后端的宣传注水者,让黑枸杞有了一个臃肿的身价。

  身价暴涨的黑枸杞,背后疑点重重,公众则又一次见识了商家造“神”的强大能量。包治百病的疗效鼓吹,极尽奢华的包装设计,加之巧妙的产品衍生,一揽子的成熟市场运作之后,曾经的“野果”俨然成了异宝奇珍。麻烦的是,当“不合理之事”变成既定事实,始作俑者总能给出一番合理解释——一切的投机泡沫,在最终破灭前,皆是如此。

  倘若以科学理性审视,黑枸杞不仅临床疗效未被证实,连化学成分也无甚特别,断然算不得所谓“神药”。可是不要忘记,民间社会自有另一套思考逻辑。在那些鼓动性的营销说辞、天花乱坠的笃定传闻面前,不少人天然缺乏免疫力,于是本着宁信其有的心态,也便“不妨一试”了。

  即便不是黑枸杞,也会有别的野果、草药,来填补民间社会隐秘的心理期许。人们期待神药,便不断有神药轮番出现。当然了,各式“神药”前赴后继,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明显失实的营销宣传,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扩散,寄生于熟人圈子的“口碑传播”。

  可以说,“神药”声名远播,几乎与谣言的传播机制相差无几。偏执偏信、从众流俗、移情效应等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黑枸杞神话”,投机者赌博式的兴风作浪,同样值得关注。不断推高的价格背后,很可能是一场凶险的“击鼓传花”。而今,源源不断的新资本、新力量,纷纷加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游戏中。可以预见,直至泡沫破灭,最终的“接盘者”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离奇的故事,总有相似的轨迹。神药之祸、投机之恶,从来都不乏先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