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让“上帝”躺轮椅进银行?

2016年02月25日 15:15   来源:光明网   汪昌莲

  89岁的瘫痪老人黄老太多年来第一次下床外出了,而这一次,家属还把她绑在了轮椅上,这样做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亲自去农业银行补录自己的高龄补贴发放卡资料。银行方面对此解释称,上门服务针对的只是意识清晰能够正常了解的特殊储户,意识不清上门时无法签订委托书。(2月24日《华商报》)

  一名89岁高龄的瘫痪老人,被家人绑在轮椅上,推进了银行,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家银行改成了医院。殊不知,重病老人是到银行办理业务来了——其欲领高龄补贴,因银行系统升级,需补录资料,必须本人亲自办理。据说,这是银行的一项硬性规定。问题是,仅为了补录资料,让重病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银行,银行也显得太冷漠太没人性了吧?

  从表面上看,银行的这个规定非但没有问题,反而充满了维护客户利益、保障个人资金安全的善意。问题是,规定是“死”的,服务却是“活”;规定不可以更改,但银行的服务方式却可以转变。面对患病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客户,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上门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老人家属提出上门服务的请求,银行以老人意识不清、银行人手不够等为由,断然拒绝了。

  银行都热衷于称客户是“上帝”,但有谁见过被绑在轮椅上进银行的“上帝”?可见,在某些银行面前,“上帝”也失去了被尊重的权利,甚至失去了人格和生命尊严。或者说,银行称客户为“上帝”,是有条件的,来银行存款的客户才是“上帝”,到银行取钱的客户则成了“仆人”。试想,如果这位重病老人,不是为领高龄补贴需补录资料,而是有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欲存入这家银行,想必银行工作人员会心急火燎地上门“服务”的。可见,与其说银行太冷漠太没人性,不如说银行在经营理念上出现了“残疾”症状:逐利时“腿长”,服务时“腿短”。

  相对银行的垄断地位而言,客户处在弱势一方,不能与银行平等对话,这也是一些银行出现“残疾”症状的根源所在。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银行言不由衷地称客户“上帝”,而是发自内心地对客户的敬畏和尊重,真正视顾客为上帝,并竭力维护他们的利益。这就要求银行首先应彻底转换经营观念,根除一些霸王条款,治愈逐利“腿长”、服务“腿短”的顽疾,与顾客平等互利。比如,针对卧床病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应成为银行的一种工作常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