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关系,我对“首创”“创新”等词语较为敏感。一些基层领导也“深谙”媒体传播规律,在工作中越来越看重“首创”,一方面希望赢得媒体关注,另一方面也能炫耀个人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
“首创”在探索工作路径上的积极作用固然不能否定,但不负责任、胡乱贴“创新”标签却可能造成基层民众的权益受损。更何况,已经被别人摘取“首创”帽子的“老经验”“老办法”,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运用得当效果更加明显。
根据记者了解,兰州市近期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主要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向银行贷款,建立“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截至目前,全市互助资金已经贷出6000万元,服务对象覆盖3973个家庭、14850名村民。除了扶贫,互助资金还在农村产业发展提质“助急”上显示了重要作用。有的村民很能干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事业一直处于“瓶颈期”。得到互助资金扶持后,“瓶颈”一下突破了。
多年前,国内多地就已经进行了农村互助资金的探索。负责该农业项目的兰州当地干部表示,虽然兰州在推行互助资金项目时,结合地方实际,在强化村支部作用、资金构成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但主要框架确实已经是已经不新鲜的“老办法”。而当地这项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看重实效、不刻意追求“首创”。
刻意追求“首创”的根子,在于“政绩饥渴”。这曾经是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工作中动辄要“出新”“首创”,追求对口号的“包装”“穿透力”。在作为面子的噱头和作为里子的实效发生冲突时,有的干部宁可不顾实效“要面子”,无非是想能多露露脸,引起关注。久被诟病的“一个领导一个令”,就是这一错误观念的产物,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还影响地方发展。一些踏实做事的干部反而往往被认为“笨”“脑子不活络”。
但近年来,这一问题也在发生积极转变,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再刻意追求出新,而是以问题为工作导向,以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指标。“老办法”不一定丢面子,但刻意追求面子,则一定会丢掉里子。当前的这一转变,是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观念总体变化趋势的反映。领导干部对政绩不再盲目“饥渴”,政策的制定才不会盲目、短视,谋划也才能更加长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