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打假年赚50万”的监管忧虑

2016年02月23日 10:08   来源:红网   郭元鹏

  职业打假人的年龄横跨“50后”至“90后”。他们的江湖,以发现假冒伪劣商品为目标,以知假买假索赔挣钱为目的。随着立法的加强,针对制假售假的惩罚性规定加码,他们追逐的,是“退一赔三”“退一赔十”甚至更高的利润。如今,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打假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一位依靠网络打假的失业青年一年收入50多万元。(2月22日《南方都市报》)

  有人说,这些依靠网络假货生活的人就是新的王海们。记者的调查显示,年赚50万的王海们已经不是什么神话,有的人甚至能开上宝马和奥迪,一身华服,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当然,在这个风雨的打假江湖里,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也有因为打假血流街头的。

  知假买假在法律上已经没有了牵绊,为了支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法律已经对王海们有了通融,是支持打假的。这也是制度的前行,既然全民打假可以制约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空间,我们理应支持这些依靠网络打假生存的人。不过,留给我们的思索和追问也是众多的。为何网络假货能够养育“年赚50万的王海”?

  这说明网络假货的泛滥已经到了很是严重的地步了。2015年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此次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此次监测抽查了淘宝网、京东商城、天猫等平台,以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等为重点监测种类。从各购物网站的监测结果来看,淘宝网样本数量最多,为51个,但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这样的数据是让我们担心的。当网络假货泛滥成为常态的时候,当一个个王海依靠网络打假成为富人群体的时候,当打假成为致富捷径的时候,我们的有关部门是不是也是失责的?商品的上市需要众多的监管环节。从产品的源头,到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上市,到网络的销售,都有诸多的监管部门,这么多的监管部门为何还是没有管住网络的假货横行?我们制定了所谓的历史上最严格的广告法,为何还是有假冒产品横行网络?这说明监管假货,不能指望“广告规范了”。

  在王海们依靠网络打假开上豪车之后,那些被举报的商家为何没有吸取教训?这说明王海们的索赔损失,对于一些网络商家来说还不值得一提,这也说明举报之后依然是赔款了事了。试问有关部门,对于那些被王海们光顾的网络商家,又是如何继续惩罚的?当一些号称大牌的网络商家也参与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的时候,他们为何能在一次次赔偿王海之后,还继续一次次地被查处?

  令官方忧虑的监测结果,却令打假人兴奋不已。公众参与打假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打假成为产业的时候,成为致富捷径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追问监管部门的缺位。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