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打假要跟供给侧改革“双手联弹”

2016年03月16日 13:53   来源:光明网   仲 鸣

  每逢3·15,“打假”都会应景地成为舆论场的热门话题。而昨日,网购相关投诉又例行成媒体曝光的焦点。

  网购成为打假的“沃土”,无疑跟蓬勃的商业新图景有着耦合关系:要看到,时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如同植入需求驱动的经济新常态“肌体”里的“芯片”,也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据报道,2016年1到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就达到6361亿元,同比增长27.2%。

  而与网购火爆对应的,是假冒侵权乱象被曝光频次的密集。部分假货在网上蔓延,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消解着社会信用。很多电商也都意识到了打假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提升电商服务质地的着力点;马云早前更是指出,“假货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的最大挑战”,并于近日表示“打假投入不封顶,打假进人无上限”。

  揆诸现实,电商们在打假资金、人力成本上的投入正急速增加。大数据、云计算被引入防假打假领域,就是重要印证:如今,电子商务平台们也在联手执法部门将监管执法带入“互联网+”节奏中。像阿里,就在利用“实人认证”、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大数据建模等技术,将涉假侵权信息从登陆IP、交易记录、商品文图描述、维权投诉“合成”的信息库中剥离。到头来,这也形成了对潜伏在中国10亿量级在线商品中的假货的技术性摘除机制。

  但线上打假系统再强,也只能是止于渠道钳制,而无法对假货大本营形成釜底抽薪式的剔除。“‘江南皮革厂’原价都是两百的、三百的,现价全部只卖二十块”的山寨钱包,纵然在网店难以藏身,也会在各城市、乡镇的批发市场、地摊招摇过市。电商不过是作为入口让假货问题在大体量平台的集纳效应中被放大,而信息的相对对称,又让假货更容易被发现。

  说到底,无论平台类、自营类,电商自然该起到线上“过滤责任”,但这难改假货泛滥是社会性问题、源头在线下的事实。这点也决定了,线上以线索提供为主的“助攻”线下打假模式,只能是零星打击。本质上,当下的网络打假需要置于更宏阔的视角下和格局中。

  线下那么多假货窜来窜去,归根结底还是实体经济“抱恙”,说明以山寨为主要特征的商品形态在局地乃至国内很多地方都广泛存在。而瞄准利基市场,以消费空间的“长尾”为手段实现利润积累,正是粗放式生产阶段的典型特征。

  如今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被广泛提及,某种程度上,清除那些制假源头、售假枢纽,就需要将其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野下——在发展新经济和服务型制造业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结合,以供给端搭车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升级,去挤压伪劣产品的遁形空间,实现产品供给基本面上“良币对劣币的碾压”。

  打假跟供给侧改革“双手联弹”,要打的“假”才会少得多。但这也有个较长的过程,就眼下看,“以治标为治本赢得空间”仍是网络打假不得不走的路子。

  而在治标上,基于大市场的观念格局实现打假相关信息更大范围的共享,也很重要。诚如马云所说:“不是启动一个打假阿里队,而是启动一个打假中国队”,当前形势下,打假就需要更多“中国队”摒弃一门一户、条块割据的状态,让政府、各电商、权利人和消费者的信息都接入“打假端口”。比如说,让营业执照、许可证等信息跟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接驳,赋能平台更好地开展管理;公检法对网络售价交易量的电子证据认定系统完善;让权利人跟电商形成合力鉴定机制等。

  网络打假,要靠打假手段的升级,也要依托经济增长跟“山寨依赖”的切割。所以,我们需要“3·15变成‘365’”的常态化监管,也需要长远性的供给端优化。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