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西关大屋不能只靠“输血”

2016年02月19日 07:34   来源:红网   刘晓飞

  广州目前还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几乎绝迹!上个月,羊城晚报对西关大屋现状的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日前,逢源大街8号的代理人张先生看到报道后联系上晚报记者,感慨这间西关大屋从辉煌到最终破败的点点滴滴。听听这段心酸往事,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西关大屋”离我们越来越远。(2月18号《羊城晚报》)

  西关大屋不仅是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更承载了岭南文化的灵魂。一定程度上,西关大屋的破败是文物保护处于“亚健康”的写照。实际上,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传统文化,而拯救西关大屋不仅是一场和时间竞争的比赛,更是一场需要通盘考虑的“战役”。

  值得说明的是,拯救西关大屋不能是简单为其“输血”,划拨一些款项去修修补补。我们知道,诸如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著名的西关大屋都已不复存在,这其间当然有历史原因,但绝不仅缘于此。一方面,西关大屋扎根的文化土壤还不够“肥沃”,主要表现为保护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包括一些古屋的所有者都不够珍视本土文化,对古屋的保护力度不足,习惯于等靠政府拨款保护古屋的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存在文化保护给经济发展让路的社会思维,主要表现在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破坏古屋风貌。此外,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文物保护的办法不多、能力不足也是现实问题。但说到底,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屋不断破败,病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程度不够。中国的很多古建筑被外国人买去便是例证。

  联想到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一些“乡愁体”作家对乡村礼崩乐坏的担忧。当然,礼崩乐坏远不至于。但若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会使乡土之上的群众的精神少些皈依之地。

  实际上,只有人人关心古屋,珍视传统文化,才能形成保护西关大屋的合力,才能真真正正让其千古流传。政府是保护西关大屋的主导力量,负责给古屋“输血”也理所应当,但根治“贫血症”还得靠自我造血功能的改善。所以,拯救西关大屋不能只靠“输血”,还要从壮大岭南文化的“根系”做起。

  当然,面对西关大屋的被掏空,我们既要正视文物保护面临的真问题,也要看到合理规划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药方。被掏空的古屋里再也找不到昨日的记忆,下一步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古屋如何保持自我涵养的能力。只有古屋的“魂”守住了,才不会被岁月掏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