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拯救西关大屋不能只靠“输血”

2016年02月19日 07:34   来源:红网   刘晓飞

  广州目前还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几乎绝迹!上个月,羊城晚报对西关大屋现状的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日前,逢源大街8号的代理人张先生看到报道后联系上晚报记者,感慨这间西关大屋从辉煌到最终破败的点点滴滴。听听这段心酸往事,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西关大屋”离我们越来越远。(2月18号《羊城晚报》)

  西关大屋不仅是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更承载了岭南文化的灵魂。一定程度上,西关大屋的破败是文物保护处于“亚健康”的写照。实际上,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传统文化,而拯救西关大屋不仅是一场和时间竞争的比赛,更是一场需要通盘考虑的“战役”。

  值得说明的是,拯救西关大屋不能是简单为其“输血”,划拨一些款项去修修补补。我们知道,诸如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著名的西关大屋都已不复存在,这其间当然有历史原因,但绝不仅缘于此。一方面,西关大屋扎根的文化土壤还不够“肥沃”,主要表现为保护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包括一些古屋的所有者都不够珍视本土文化,对古屋的保护力度不足,习惯于等靠政府拨款保护古屋的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存在文化保护给经济发展让路的社会思维,主要表现在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破坏古屋风貌。此外,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文物保护的办法不多、能力不足也是现实问题。但说到底,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屋不断破败,病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程度不够。中国的很多古建筑被外国人买去便是例证。

  联想到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一些“乡愁体”作家对乡村礼崩乐坏的担忧。当然,礼崩乐坏远不至于。但若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会使乡土之上的群众的精神少些皈依之地。

  实际上,只有人人关心古屋,珍视传统文化,才能形成保护西关大屋的合力,才能真真正正让其千古流传。政府是保护西关大屋的主导力量,负责给古屋“输血”也理所应当,但根治“贫血症”还得靠自我造血功能的改善。所以,拯救西关大屋不能只靠“输血”,还要从壮大岭南文化的“根系”做起。

  当然,面对西关大屋的被掏空,我们既要正视文物保护面临的真问题,也要看到合理规划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药方。被掏空的古屋里再也找不到昨日的记忆,下一步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古屋如何保持自我涵养的能力。只有古屋的“魂”守住了,才不会被岁月掏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