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面对输血染艾 需打破机制荒漠

2015年01月12日 07:23   来源:京华时报   铁永功

  一个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要考虑相应的救助机制,政府兜底也好,商业保险也好,必须打破这方面的“机制荒漠”。

  就备受关注的“5岁女童疑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事件,福建省卫计委10日通报了调查结果,称受害女童“极有可能”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对医院的输血治疗,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检测、制备过程的调查中,均未发现违规行为,因此认定患儿极有可能遇上了“窗口期”血液感染这样的小概率事件。

  这起事件中,最不幸的无疑是5岁女童毛毛,先是被诊断出先心病,手术时又因输血感染了艾滋病毒。所以,当孩子的父母想要个说法却处处碰壁、质疑调查效率低却遇到“那你来做”的回应时,可以理解他们的无助和愤怒,那冷漠确实令人心寒。也许这种调查确实耗时较多,工作人员也有“委屈”,但无论如何,不能让机构性冷漠掩盖了基本的同情心。这也是人们判断有关部门能否认真调查、弥补漏洞的基础。

  现在,调查组基本认定这是一起“窗口期”感染事件,一种目前无法完全杜绝的低概率风险事件。这样看来,医院和血液中心似乎都没有责任,最多给予人道主义的救济和补偿。

  对此结论,患儿的家长和代理律师仍有疑问,比如,当年从抽血到输血整个过程是否符合程序,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资质。对于类似合理诉求,需要认真调查后给予回应。

  如果最终认定这就是一起窗口期感染病例,那么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对不幸感染者的救治和援助问题。

  要承认,医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也是有局限的。吸取了以前有偿采血造成艾滋病等传染病大范围感染的教训,我国建立了自愿无偿献血制度,完善了捐献前检测和血液加工前检测等制度,大大降低了输血带来的感染风险。但总体来说,我国血液制品领域的透明度还有待提升,整个采输血过程应该更透明,检测标准应该更严格,对无偿献血的科普也要加强。

  具体到窗口期感染的极端情况,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并非不可预防。有医生提醒,献血者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认识,易感染高危人群要尽量避免献血,更不能带着顺便检测的目的去献血,这可能会带来更大范围的风险。

  在上述环节均已充分改进的情况下,如果再出现窗口期感染的案例,就要考虑相应的救助机制,政府兜底也好,商业保险也好,必须打破这方面的“机制荒漠”。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发生在个人和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悲剧,对此不能没有应对之策。

  一个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除了这个孩子,还有其他人也输入了同一来源的血液。所以,弥补机制的漏洞,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