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项举措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被业内视为促进实体经济走强的重磅利好。
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增速不断下探,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方针指引下,国家层面采取了“微刺激”的经济方案,和以往“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宽松不同,本年度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更像是“定向滴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7%,增速比3月末提高2.6个百分点,金融深化的程度已超200%,可见“定向滴灌”要扩大“水量”,额外的空间已经不多。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通常规模小、资产少,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固定资产只占其总资产很小的比例,要找到不易贬值的抵押物非常困难;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灵活,财务缺乏科学管理,造成了银行既很难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又缺少有效的“抓手”,给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
所以,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应加大“定向滴灌”的“精度”,注重“输血”;另一方面则应当注重激活这些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从“输血”的角度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的十项举措已经基本囊括了所有可以动用的工具,这也是今年以来“定向滴灌”的具体表现。如加大支农、支小微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和支持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等。
而从“造血”的角度来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表示,传统部门过于旺盛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所以,必须一方面约束预算软约束部门的无效投资,停止对过剩产能和预算软约束行业输血;另一方面要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增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自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当然,我们喜见“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一项措施被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强调,通过发展定向金融机构,并辅以对中小微企业行政审批的简政放权、财务经营的减税扶持等,达到降低新兴产业融资成本的目的,以激活中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精准“输血”和刺激“造血”并举,是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使经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