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春节红包大战感知年俗文化变迁

2016年02月16日 10:08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我就没看春晚,一直在低头抢红包,现在听大家议论春晚‘槽点’,我完全不知所以。”2月10日,西安80后牛女士有些遗憾地说,曾几何时,一家人围在电视前观看春晚是除夕夜的传统,而现在,在手机上抢发红包逐渐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春节,已然成为“万人低头,机不离身”的节日。(《华商报》2月15日)

  移动改变生活,智能冲击春节,当前的过节方式较之于过去,已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方式逐步取代了旧的方式,旧年俗已不再一成不变,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2016年春节,以除夕夜“全民抢红包”,让这个春节打上了自身鲜明的印记。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微信“抢红包”、家人同看老电影……透过大数据的分析,更难看出年俗在时代的变迁下,在不断的进行着形式的固化,新的年俗正在形成。

  曾几何时,喝腊八粥、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闹元宵等传统的过节形式,无论在仪式上还是在程序上,都已然在发生了变化。一度被人乐此不疲的放鞭炮的行为,也因为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春节期间,携一家老小远离喧嚣和烦扰,让身、心、灵回归自然与宁静,已然是多数都市人过年的“新习俗”。追求心灵的更加平静和节奏的更加平稳,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度和形式的多元化,已然成为过节的新时尚。

  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为传统的人情和形式所束缚,他们显得更加开放和自由,也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必再像文化贫瘠的时代,守在电视前集体看春晚,而可以独居一室看看书,或者邀上三五友人聊天喝茶,而方兴未艾的同学会、战友会等,又给春节增添了新的内容。除了陪家人、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个假。过去基于物质和精神文化贫乏的形式设计,在当前已实现了完全性的解构,比如贴春联,或者在家中做上几桌饭菜,邀请所有的亲好友前来吃饭,或者初一只吃剩菜剩饭,正月初五倒垃圾送穷,这些或基于条件而无法实现,或者基于观念已不再坚守,过节跟平时一样已无太多的规矩与禁忌,唯有不变的是回家团聚和放松身心的主题。

  如果对照春节的起源来看,不难发现春节的形式已在历史的车轮中迥然不同。有人感叹年味渐淡,过年已然没有了多少意义。很显然,那是基于思维固化、观念定势下的认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春节,移动互联和高度智能化下的春节,之前的很多伴奏曲已成为主题曲。大数据下,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大年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一批依托于新技术新平台的“二次元春晚”、“草根村晚”带来了新潮流。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对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焦虑,是转型时期的文化纠结。”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变化则无可避免。因而,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节日,才能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用新的智慧营造新的年俗。适应、接受和喜欢上新的年俗,才能让春节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其文化内涵不变,才能让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2016年02月18日
  • ·团聚:春节不变的“表情”    2016年02月16日
  • ·“春节价”缘何乱象频生 ?    2016年02月15日
  • ·别把春节过窄了    2016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