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因为,今天我们在一起过年。当春节遭遇“互联网+”,它的形式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游子归家,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春节内涵始终如一。
春节七天假期结束,人们对猴年春节的各种讨论、数据的汇总披露仍在继续。2月14日新华社的报道聚焦了2016春节年俗之变——春节网络消费成趋势,网约大厨做家宴订单火爆,抢红包引发网民狂欢。
当春节遇上“互联网+”,不少人感叹年味淡了、变了。如果从有些习俗或者指标去判断,可能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如,一年不如一年“强劲”的鞭炮声。过去,新春钟声敲响时,燃放鞭炮、礼花的声音、场景总要持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大年初五,因为“破五”和“迎财神”之说,鞭炮声往往更盛。今年,很多人表示鞭炮声明显少于往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固然是相当红火、喜庆、热闹的过年场景,但相比来袭日渐频繁的雾霾,少燃放、不燃放鞭炮,显然成了一种共识和大势所趋。过年的形式有很多种,既然有那么多“纯天然”“无污染”的方式,何必执念于一枝“花”?
各家过年方式各异,但比怎么过年更重要的,其实是跟谁过年。跟家人一起唱歌,就是跑调到十万八千里,家人也甘愿耳朵被折磨;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包饺子,就算有的包得“奇形怪状”,大家也乐在其中;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再不胜酒力的人也想“来两口”——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因为,今天我们在一起过年。
抛开所有具体的过年方式,其实,团聚,才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正是为了这个团聚,四处奔波的人们克服千难万阻,也要在除夕前赶回家,抢火车票的烦躁甚至愤怒、骑摩托车几百公里被风吹被冻、辗转几十个小时才能到家的疲累,跟踏进家门、见到亲人、听到那一声“回来了”相比,都微不足道。
说到“新年俗”抢红包,春节期间,不少家庭围坐在一起、认认真真地低头抢红包。有调查显示,通过手机收发红包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年轻人的玩意儿,而是成了覆盖更多年龄层的集体娱乐项目。其中,55岁以上的人会用手机收发红包,大多是子女和晚辈教的吧?一教一学、一送一收之间,既把长辈拉进了互联网圈,又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某种距离、多了交流的话题。说白了,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抢红包,或者一起调侃晚会节目,都是一种娱乐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在一起”——哪怕老爸老妈就静静地看着你,他们脸上永远散不去的是微笑——有了这个,就足够了。
过年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可以是全家围坐一桌,面对丰盛的饭菜,把酒言欢,说往事讲未来;可以是“等长辈拍完照,晚辈才能夹菜”,“长辈发朋友圈晒年夜饭,晚辈要及时点赞”;可以是赶在新年敲钟之时给同窗、朋友发一条祝福问候的短信微信……何必拘泥于哪种形式、哪种味道?
当春节遭遇“互联网+”,它的形式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游子归家,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春节内涵始终如一。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