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2月4日通报,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2015年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个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依次是保定、邢台、衡水、唐山、郑州、济南、邯郸、石家庄、廊坊和沈阳。
近几年来,环保部每年都会在年初公布上一年度十大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和十大最好城市。最好和最差,作为“两极”的代表,确实容易引发关注,在传播上也颇具看点,但空气质量的改善或恶化都非“一年之功”。也就是说,单纯以年为时间单位来评价“最好”和“最差”,其实并没有太多“意料之外”的结果。这几年的名单中,无论最好还是最差,都只有极个别的变化,即是佐证。
这并不是说,排名没有意义。比如,公布最差城市,其实是一种治理敦促,而最好名单,也会提醒治理者不能放松,以保证来年不“落榜”。但是,空气质量的治理和改善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努力,再加上空气污染成因的复杂性,单纯看“最好”与“最差”排名,可能会忽略很多更重要的细节。比如,在近几年的“最差”榜单中,河北省始终占据其中七八席。这固然表明当地空气治理形势严峻,但倘若看到空气治理的艰难和复杂,这样的结果可能又会构成另一种不公,比如当地管理者在空气治理上真的无动于衷吗?仅从常识出发,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因此,除了结果上的“最好”与“最差”名单,更为理性与科学、也更具受众意识和问题意识的空气质量排名,还应该让人们看到,相关地区在过去一年,空气质量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与退步的程度又有多大。事实上,从倒逼治理提速的角度看,相较于发布最好与最差名单,公布一年中空气质量改善最大和退步最大或最不见治理成效的城市名单,相信更能起到激励与敦促作用。
除了公布“十大”,环保部门还发布了所监测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状况。比如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同比增加;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同比提高;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这种横向比较,显然反映了被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但这依然是“面”上的数据,具体到每个城市的数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城市在退步,哪些在进步,民众依然无法知晓。而绝大部分民众,最关心的显然还是自己所在的城市,在过去一年中空气质量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
从技术上说,对空气质量排名做更精细、全面的数据处理,不是难事。问题在于,治理者要跟上民众知情权要求的步伐。一个理想的空气质量统计“大数据”,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实现这一点,既能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又能提升数据之于治理的倒逼作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