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少儿医疗困境,亟待全面改革

2016年01月26日 11:11   来源:红网   郑渝川

  1月24日,在广东省政协大会即席发言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秦鉴以电视剧《芈月传》里反复提及的掌管儿童健康的女神少司命为由头,讲述医院体系中儿科医生困境,直指儿科医生承受着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的工作,以至于流失严重,而这又被迫降低儿科医生入门门槛,陷入恶性循环。多名与会的广东省医疗界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希望提升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提升儿科服务价格,并加强儿科学系培训、教育。(1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儿科医生的困境,是少儿医疗困境的一部分。从患儿家长的视角来看,要给好孩子看病,真是不容易,要挂上好医院、大医院的号非常困难,很多医院因为人手不够还取消了儿科急诊,没办法还得转院。挂上了号往往还得等上很长时间,治病如救火,病情如火情,患儿家长的焦虑可想而知。越是大型的医院,挂号、缴费、候诊、医疗器械检查、取药各环节,患儿家长奔来跑去,非常考验体力。再加上患儿自己基本上做不到清楚的描述病情,患儿家长带孩子就诊的过程,基本上可以用“崩溃,连着不断崩溃”来形容。

  患儿看病难,儿科医生也难。首先是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现有的医生人均摊上的患儿数量就很多。前面都说了,患儿并不具备清楚描述自己的病情的能力,反而可能一味苦恼,而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给出的介绍,有可能是不准确甚至夸大其词的。这意味着,儿科医生要找准患者病情,相比其他科室的同行,要花更多精力,也承受着更大压力——到其他科室看病的成年人患者及其亲属,一般不会如患儿家长那样易陷入失控。

  一般情况下,难度大,压力大,应当匹配更好的待遇。在英格兰、西班牙足球联赛等高水平联赛效力的足球明星,以及NBA的篮球明星,薪水待遇高过于低水平联赛的球员,很正常。但儿科医生的待遇,却要比医院体系中其他科室医生更差。2015年6月8日的《羊城晚报》就曾报道说,在广州,儿科医生收入之低,不但奖金最低,而且有时还拿不全工资,待遇水平甚至比医院电梯工还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谬情况?一方面,这跟现有医院的管理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相关,儿科不太容易开出大处方、费用昂贵的检查项目,对医院的财务贡献值要远低于其他科室。另一方面,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导致16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这也使得儿科医师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职称评比中大受影响。

  要帮助儿科医生走出困境,肯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发点补贴、涨点工资了事。事实上,如果不去调整公办医院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方式,意味着医院仍然需要以财务贡献值来评价一个医生的好坏,因而只给儿科医生发补贴、涨工资,这种特例操作就不太容易被其他科室的医生接受,也会被认为是不公平的。

  同样,如果在没有配套其他举措的情况下,单方面提高儿科医疗的服务价格,不仅会加大患儿家庭的负担,制造出养育孩子需要很高医疗成本的预期,进一步抑制现今已经很低的生育意愿,而且升价幅度也会非常有限,很难提高到其他科室服务价格同一水准。

  笔者以为,改善儿科医生待遇,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需要纳入到解决少儿医疗困境的整体方案之中。这样一个方案需要设计较高保障水平的、专门的医保保障体系,避免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造成孩子看不起病的情况出现;需要加入激励条款鼓励家长增加孩子的运动锻炼时间,以改善青少年体质;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儿科学学科建设、儿科医生培养的补贴支持力度,在各级各类医疗院校恢复建设儿科学专业,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儿科医生行列;需要改革医院的管理模式,将儿科、急诊中心确立为最重要的科室,领取最高的工资和奖金,确立这两大科室的公益导向,不加入财务贡献评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