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妈乡”的发展困境何解?

2015年08月11日 09:02   来源:新民晚报   汤嘉琛

  原本默默无闻的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最近因“无妈乡”标签成为舆论焦点。据新华社报道,在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中,就有132个孩子处于“失母”状态——除了母亲正常死亡,有116个孩子的母亲因为离家出走或改嫁离开了他们。很多留守儿童已经不记得妈妈的样子,连“妈妈”这个词也成了不能触碰的禁忌。

  “无妈乡”的标签属于黄荆乡,“失母”现象却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比如,在“21年前被拐女成最美代课老师”事件中,郜艳敏老师所在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外地媳妇跑掉了一半,村里没娘的孩子有七八个”;再比如,在“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4位自杀的兄妹也是“妈妈跟人跑了”的无妈孩子……

  谈及农村儿童“失母”现象,人们很容易对问题进行简单归因,认为是经济贫困击溃了母亲的本能。但事实上,有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无妈乡”一百多位母亲选择逃离,有更复杂的原因——抛下孩子远走他乡的那些人,大多是人贩子从云贵川等地拐卖过来的,她们原本就属于“被母亲”,且常年遭受家暴伤害。

  由此可以看出,“无妈乡”折射的不仅是留守难题,更是贫困农村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男人们好吃懒做、不思上进,找不到对象只能花钱从人贩子手中买老婆,平时动不动就打老婆孩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同源的,而且会因为恶性循环而导致进一步的发展困境。

  厘清这一点便不难认识到,当地政府试图找到那些逃离黄荆乡的母亲并将她们劝回,或用“巾帼油茶之星”等荣誉留住那些被拐卖来的母亲,并非治本之策,效果也不会理想。更何况,如果逃离者原本就是被强迫生育子女,以母爱的名义对她们进行道德绑架,让她们回到“无妈乡”,在伦理和法律上都将面临争议。

  那些失去母爱的孩子确实很可怜,但真正的问题不在那些选择逃离的母亲身上,该担责的主要是那些参与买卖人口的人,以及打击人口贩卖和扶贫不力的地方政府。既然“无妈乡”的问题根源于发展困境,那么,解决“失母”困境也应该靠补齐发展短板来求解。唯有如此才能阻止恶性循环,撕掉“无妈乡”的标签。

  中国农村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终将成为掣肘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以黄荆乡为代表的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其一,吃透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从源头上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尤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其二,因地制宜开拓更多让农民致富的途径,鼓励他们靠双手改变命运。当然,对于那些“失母”的孩子,政府应该给予更充分的救济保障,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