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市有人声称,只要1万到2万元,不用驾考就能买到驾照。一市民信了,通过中介交了1万多元,但过了半年仍没拿到证,前几天才要回3000元。记者随后暗访时,收钱男子仍声称,100%能办成。(1月21日《海峡都市报》)
驾考作为一种资格认定考试,承担着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的社会功能。然而,在一个功利和算计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花钱买驾照”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如果 “花钱买驾照”是一个骗局,这种诈骗行为理应得到法律的惩戒;如果“花钱买驾照”能够从“妄想”变为现实,这样的底线失守,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警惕。
作为一种错乱的利益诉求,哪些人会产生“花钱买驾照”的非分之想?一方面,少数具备通过驾考能力的人们为了图方便、走捷径,不愿意吃那份苦、受那份累,宁可花钱“买舒服”;另一方面,那些在视力、方向感、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适合驾驶的人们,试图花钱“变不可能为可能”。
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们,想法设法地从现行驾考制度里面“钻空子”。不论是在医院鉴定和自我申告环节弄虚作假,还是在考试中通过微型摄像机或者“枪手”替考作弊,抑或在换补证环节“移花接木”,先买本假证再到异地换取真证,失范行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一系列的底线失守,才会导致“花钱买驾照”的上演。
面对“花钱买驾照”,公共部门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加强市场监管,斩断灰色的利益链条。只有提升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让“买卖、伪造驾照入刑”发挥制度应有的效力,提升违规成本,才会让一些试图铤而走险的人们断了念想。说到底,“花钱买驾照”收益进了少数人的腰包,成本却由全社会来共同支付,显然经不起推敲。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意化的表达手法,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的做法,一次又一次地逾越社会底线。这种眼里只有一己私利却漠视公共利益的做法,说轻一点是麻木,说重一点是冷漠——只顾自己方便却不顾他人安危的投机者,又如何能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司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汽车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亟需驾驶员在法制观念、文明素养上补齐短板;而规范、安全驾驶,是所有司机最基本的要求。严把“驾考关”,对“花钱买驾照”说不,归根结底是为了守卫公共安全。只有将斩断非法利益链和修复不良社会心态结合起来,“花钱买驾照”才会失去生存空间。(杨朝清)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