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钱买驾照”的不良心态从何而来

2016年01月22日 13:38   来源:光明网   杨朝清

  福建福州市有人声称,只要1万到2万元,不用驾考就能买到驾照。一市民信了,通过中介交了1万多元,但过了半年仍没拿到证,前几天才要回3000元。记者随后暗访时,收钱男子仍声称,100%能办成。(1月21日《海峡都市报》)

  驾考作为一种资格认定考试,承担着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的社会功能。然而,在一个功利和算计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花钱买驾照”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如果 “花钱买驾照”是一个骗局,这种诈骗行为理应得到法律的惩戒;如果“花钱买驾照”能够从“妄想”变为现实,这样的底线失守,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警惕。

  作为一种错乱的利益诉求,哪些人会产生“花钱买驾照”的非分之想?一方面,少数具备通过驾考能力的人们为了图方便、走捷径,不愿意吃那份苦、受那份累,宁可花钱“买舒服”;另一方面,那些在视力、方向感、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适合驾驶的人们,试图花钱“变不可能为可能”。

  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们,想法设法地从现行驾考制度里面“钻空子”。不论是在医院鉴定和自我申告环节弄虚作假,还是在考试中通过微型摄像机或者“枪手”替考作弊,抑或在换补证环节“移花接木”,先买本假证再到异地换取真证,失范行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一系列的底线失守,才会导致“花钱买驾照”的上演。

  面对“花钱买驾照”,公共部门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加强市场监管,斩断灰色的利益链条。只有提升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让“买卖、伪造驾照入刑”发挥制度应有的效力,提升违规成本,才会让一些试图铤而走险的人们断了念想。说到底,“花钱买驾照”收益进了少数人的腰包,成本却由全社会来共同支付,显然经不起推敲。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意化的表达手法,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的做法,一次又一次地逾越社会底线。这种眼里只有一己私利却漠视公共利益的做法,说轻一点是麻木,说重一点是冷漠——只顾自己方便却不顾他人安危的投机者,又如何能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司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汽车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亟需驾驶员在法制观念、文明素养上补齐短板;而规范、安全驾驶,是所有司机最基本的要求。严把“驾考关”,对“花钱买驾照”说不,归根结底是为了守卫公共安全。只有将斩断非法利益链和修复不良社会心态结合起来,“花钱买驾照”才会失去生存空间。(杨朝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