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疗纠纷再现 不必用单位公函放大患者的弱势

2016年01月18日 11:15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此外,网上一张来自亡故产妇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的“红头函件”也引发网友讨论,16日18时许,中科院理化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称,杨某是所内青年骨干,全所职工对此深表悲痛。本着尊重生命、死者为大的原则,于2016年1月14日致函北医三院,请求该院对杨某离世的原因做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结论,给杨某及其家属一个明白、公正、合理的交待。(1月17日《新京报》)

  产妇在医院内抢救无效死亡,究竟属于正常情况还是医疗事故,不能由双方自话自说,否则就很难形成一致意见。从法定的程序来看,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得遵循既有,比如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或法院处理解决医疗纠纷。否则双方都认为有理,就会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方面,医院认为死亡属于正常现象,与病情有关而与医疗行为无关,自然也不应给予赔偿;另一方面,死亡家属则认定是医疗事故,要医疗机构给予自己以巨额赔偿,矛盾就必然难以解决。

  按照院方的说法,产妇死亡后,家属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北医三院正常医疗秩序,此行为已属于典型的“医闹”,应被严格限制和打击,自然不值得提倡。否则,即便有合理的诉求,然而采取的手段不正当而具有违法性,那么就必然会为此承担附加的风险。虽然时下医患之关,囿于医疗的专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患者确实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过,这不是采取暴力等非正常手段的理由,也不是解决问题的优选。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死者生前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在要医疗纠纷之间发挥调节和润滑的作用,而不是选择厚此薄彼的排队站位。产妇死于医院,说白了属于职工个人及其家庭之事,跟所在单位似乎毫无关联,更无明确的职能界定,其出具公函要求医院给予解释,其间“究竟有几个意思”?虽然中科院理化所在声明中称,自己的行为是基于对职工的关爱,属人性化的应有之举。不过,这种并无法律关联和意义的行为,却可能放大患者的弱势,形成一种情绪化的误导和道德性的绑架,并由此植下比事件本身更坏的后果。

  正如律师所言,两家单位并不存在法律关系,也不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一家向另一家发函不涉及行使行政职权,所以该函件不具法律效力,不会产生法律上的效果。简单来说,其行为除了表达一种姿态,产生一种道德性的压迫,并不足以成为院方必须回复的理由。相反,恰是这种姿态性的表达,却可能让死者家属一方进一步增强弱势感,并在采取非理性手段上更有底气。而对于其他对医闹行为高度认同的人来说,“公函要求说明”的行为则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并将医疗机构置于更加不利的地步。

  弱势是一回事,需要通过权利救济不断补强,然而放大弱势则会产生恐惧,对正常而合理的程序给予排斥,并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与风险,成为诱发新的矛盾的引子。更何况,即便院方出于对“公函”的尊重而给予回复,那么发文者自己是否相信,又能否让死者家属相信,恐怕连自己都难以确定。否则,就不会出现死者家属不听院方的解释,也不会造成纠纷的难以调和。

  现实证明,放大弱势造成的偏见与愤怒,其实比纠纷本身就难调解,其危害性也更为可怕。因为单个事件只是“就事论事”,而放大弱势则可能成为“源头之污”,甫一开始就堵死了沟通与交流的通道。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A股市场进入弱势整理期    2016年05月20日
  • ·“弱势心态”塑造不出理性文明    2015年07月13日
  • ·“弱势”不是城管的遮羞“筐”    2013年03月29日
  • ·规则不彰 人人都往“弱势”靠    2013年03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