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要 “弱势补偿”也要观念更新

2016年05月10日 10:37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5月9日《新京报》)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让“最难就业季”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当下,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就业事关民生大计,破解“最难就业季”,既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为求职者提供社会支持,也需要他们进行“自我救赎”。

  美国经济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分析就业现象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两个概念。所谓弱关系,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而在我国,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就业质量。在“最难就业季”里,那些缺乏社会资本的农家子弟,在求职的过程处于更加弱势的境地,需要进行“弱势补偿”。

  求职就业的强关系,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社会网络。父母是农民的大学毕业生,通常难以得到亲友的庇护,通过强关系帮助他们就业的能力非常薄弱;那些具有强大人脉和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在信息获取、机会获得上往往处于优势地位,求职就业的道路通常更加平坦、顺畅。

  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固化的标签思维大行其道。面对就业难题,许多人习惯先入为主地指责求职者“眼高手低”,却忽视了求职者的利益诉求——在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人们不可避免会提升对教育回报与收益的心理预期;农家子弟想有一份体面和有尊严的工作,并没有“原罪”。

  只不过,在金字塔结构的职场,那种“一步登天”的想法,难免会落空。只有懂得珍惜平凡岗位、热爱简单生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从“北大的丑角”、“反面教材”到“卖猪肉不给北大丢人”,北大毕业生陈生和陆步轩懂得生活比梦想更残酷也更真实,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突破,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就业质量不仅关乎求职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公众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破解农家子弟的求职困境,既需要通过制度护佑的方式给他们更多的“弱势补偿”,也需要他们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与重塑。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