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容桂26日发生一起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4名城管执法队员被女小贩追打,涉及路段约150米,有3人执法证被扯掉,一人衣服被撕烂,纽扣被拔光。城管执法人员黄股长介绍,没收水果导致女贩发作。“我们也是弱势群体!”顺德容桂环运分局呼吁社会理解执法不易。(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3版)
可以理解,城管执法队员这里所说的弱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可以想象,面对追打自己的女小贩,4名城管执法队员想要“以暴易暴”其实易如反掌。可是,这种“反击”一旦付诸实施,在近期城管执法队员已经相当声名狼藉的现实之下,无异于火上浇油。而且,“暴力”反击还有可能引发小贩更加暴力的行为。毕竟,城管执法队员被刺伤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意味着,在这种可以确信自身不会受到实质性伤害的情况下,城管执法队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弱势,至少说明他们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强势是强势者的墓志铭,弱势是弱势者的通行证。理解了在城管执法队员和小贩发生冲突时,旁观者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弱势的小贩一方,就会明白城管执法队员希望“塑造”自己弱势群体形象的原因。
应该说,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是当弱势群体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视为正义一方,而且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往弱势群体身上靠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一定出现了某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是靠规则而是靠道德来评判是非曲直。
除了强势的城管执法队员自称弱势外,还有不少大家都觉得强势的群体,也拼命把自己归入弱势群体的行列。2010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
你可以说这种自称弱势是一种矫情,可是如果把弱势理解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如果城管执法队员有正当的权利抗拒那些“不可能完成的执法任务”,如果规则能够确定到任何人实施暴力行为都要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等等,那么被“暴力侵犯”的城管就不会从弱势上找靠山,而是从规则中吸取力量。
重建社会行为规则,让人人都能生活在稳定且可预期的规则之下,这才是健康社会的常态。当人人都往弱势群体身上靠时,弱势有可能是“护身符”,但是,它终将是最真实的也最让人感到无力的弱势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