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份温暖柔化执法的威严

2016年01月08日 07:36   来源:人民日报   李泓冰

  一碗下了22年的馄饨,一碗解决了3个困难家庭20余年生计的馄饨,一碗有着“妈妈的味道”的馄饨,给城市管理、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出了一道难解的附加题。

  难就难在,无证无照经营触碰了法律底线和城市安全红线。依法取缔,以保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显然无可厚非。

  人情和法理,正是基层社会治理经常面对的矛盾和冲突。这样的治理难题是否无解呢?

  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推进“精细化管理”,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尺。法治不可动摇,安全必须保障,和谐亦要达成。这一切,要制度创新,也需要管理者具备同理心,关注群众诉求,体察百姓疾苦。

  很多城市,都有相当一批如宋家三姐妹这样的低收入家庭。他们看得见现代化的衣香鬓影,却可望而不可即;虽困顿于社会底层,却又不在享受低保或政府救助的范围。如何让这样一批人也能更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如何让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巨变中,在安全的法治环境下,依然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留住“妈妈的味道”……

  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经验颇丰,很多经年难决的环境整治难点、社会治安痛点,正在制度创新层面逐一化解。并且,上海也有一批善于站在百姓角度考虑问题的管理者。英年早逝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就是此中高手。他说:“法律是僵硬的冰冷的,我们是否能把法官的人文温暖,延伸到法律之外?”对所有城市管理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极高的标准与自我要求,但也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具体实践。只要用“人”这个核心,串起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才能不避繁琐,不惧矛盾,将社会治理的过程,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严格执法的“霹雳手段”,如何统一于柔性执法的“菩萨心肠”?挑战极其艰巨,探索也尤为值得。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