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磕磕碰碰的沙特-伊朗关系

2016年01月05日 07:34   来源:中国网   王晋

  作为海湾地区的两个大国,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无疑对于整个海湾地区乃至中东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近日沙特公开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让人们重新审视海湾地区这两个大国彼此的相互关系,也促使我们通过历史对于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

  从宗教文化上来说,沙特和伊朗就像彼此的一个翻版,沙特是阿拉伯人建立的以90%逊尼派为主体的王权宗教国家,教权在沙特成为了王权的附庸,沙特国王被成为“两圣地守护者”(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伊朗则是波斯人建立的以90%什叶派为主题的教权国家(法基赫监国政体,即教法家治国),1979年之后世俗权力则长期是宗教权利的附庸。历史上,沙特和伊朗之间由于宗教差异、文化冲突和地缘政治争夺而引发的矛盾贯穿始终。

  沙特和伊朗在1929年建立外交关系,但是随后双边关系长期停滞不前。此时的伊朗仍然处在巴列维王朝时代,一个波斯王国北面有苏联的压力,西面有广大的阿拉伯世界,伊朗不得已在冷战开始后趋向美国,并同以色列保持了密切的关系。而冷战开始后的沙特则力图争夺中东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因此同以色列关系紧张,也进而同伊朗保持着僵冷的状态。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沙特国内王权争夺的白热化,沙特开始向外寻求帮助,邻国伊朗也就成为了沙特新王费萨尔的首选。在上世纪60年代费萨尔和巴列维国王分别对伊朗和沙特进行了互访,两人相谈甚欢,两国关系也似乎一片融洽。只不过伊朗国王巴列维仍然有些“盛气凌人”,还曾经去信费萨尔国王,敦促沙特进行“现代化”改革,巴列维甚至在信中列举建议“兄弟……开眼看世界吧……让男女同校吧,让女人穿短裙和跳舞吧……如果不改革,我不能保证您政权的安全”;费萨尔国王老道地通过“擦边球”回信:“尊贵的陛下……我接受您的好意……但是请别忘了,您不是法国国王……您的国内有90%多的穆斯林,这个千万要牢记”。如今看来,也成了一段政治轶事。

  随着上世纪70年代英国从海湾撤离,伊朗雄心勃勃的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真空。巴列维王朝通过国内改革,实力确实大大增强,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地域,海湾新成立的国家对于伊朗忧心忡忡。1971年伊朗直接出兵占领了和阿联酋存在争议的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直接刺激了海湾国家对于伊朗扩张的警惕性。但是当时的沙特国王法赫德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仍然试图拉拢伊朗,避免过分刺激。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打破了原有的海湾地区政治生态,革命后咄咄逼人的伊朗,以及沙特东部省存在的什叶派穆斯林少数群体问题,使得沙特和海湾国家不得不防范起扩张的野心。不过很快80年代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拉克萨达姆政府走到了对抗伊朗的最前沿,沙特也乐于“坐山观虎斗”,和当时其他海湾国家一道向伊拉克捐钱捐枪,沙特自己就提供了至少250亿美元的援助。不过在几乎整个两伊战争期间,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仍然没有断裂,沙特也成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传话的一个秘密通道。

  但是好景不长,沙特援助伊拉克让伊朗对于沙特愈发不满。1987年一群在沙特圣城朝觐的人群和当地什叶派一起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结果遭到了沙特军警的镇压,导致多人死亡。伊朗和沙特就此事件相互指责,最终沙特和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

  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冷战也在数年后终结,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之后军力大涨,对于海湾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大增。在此背景下,相对孱弱的沙特和饱受战火封锁之苦的伊朗走到了一起。1991年两国宣布恢复外交关系,伊朗和沙特的政治沟通和交流重新开始,双方因为1987年朝觐事件而导致的民间宗教交流中断又重新恢复。

  但是很快,随着美国在中东尤其是沙特的出现,伊朗和沙特之间关系又出现分歧。90年代以后,沙特国内出现了多起什叶派反政府事件,背后都似乎有着伊朗的影子;而伊朗则担心沙特成为美国攻击伊朗的跳板。在一系列地区问题上,如在2000年开始的也门内战中,沙特和伊朗也暗中较劲。沙特指责伊朗为也门北部什叶派胡塞武装提供帮助,并且声称逮捕了两名在也门作战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而伊朗则予以断然否认。此外随着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伊朗和沙特各自支持什叶派和逊尼派在伊拉克政坛上搏杀,中东地缘政治版图也因此成为两国新的角力场。

  应当指出的是,沙特和伊朗在此时仍然有着一定的政治交流,2007年伊朗总统内贾德还曾经访问了沙特,并且称沙特-伊朗关系是“兄弟般的关系”,看着也好像相言甚欢。但是访问的背后,确实沙特对于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深深忧虑,以及伊朗-沙特间意识形态的长久的对立。

  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伊朗和沙特在一系列地区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夺,在也门、叙利亚到伊拉克,从黎巴嫩、巴勒斯坦到库尔德地区,伊朗和沙特之间在教派矛盾、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形成了彼此对立的阵营。而与之相伴的,更有一系列敏感事件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2015年就先后出现了“沙特性骚扰朝觐者”事件以及“朝觐者死难事件”,影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进展。随着近日沙特官方处死东部省什叶派领导人尼姆尔(Nimur al-Nimur),双边关系破裂也终于到来。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伊朗和沙特关系磕磕碰碰,常常受到一些“非政治事件”的影响,最终损害双边关系并促成破裂。但是其后是双方深刻的意识形态矛盾和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最终损害双边关系。磕磕碰碰,来来回回,也许正是伊朗-沙特关系的历史宿命。

  (王晋,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