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圣诞不剩垃圾 狂欢勿忘安全

2015年12月24日 07:27   来源:西安晚报   高茵颖

  不管你乐意还是不屑,赞成还是反对,圣诞节这个舶来的洋节,已然走进国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当然青年人过圣诞节,未必像西方人那么虔诚、那么隆重,可快乐、喜庆、热闹这些元素,却是完全拿过来了。而精明的商家,早已洞悉了其中的商机,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千方百计助力加温,鼓励消费者以圣诞的名义狂欢,目的就是借节日消费之机赚个盆满钵满。

  在基督教社会里,圣诞节是非常隆重喜庆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而圣诞的前夕——12月24日,也就有了中国除夕的特点。千千万万欧美人赶回家中,团聚一起同进晚餐,抚琴弹唱,互相祝福。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化装舞会、篝火晚会也就应时而生,将喜庆氛围推向高潮。这种平安夜的狂欢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纳。

  可是狂欢的同时,却带来了许多尴尬。比如,乘车难和交通拥堵现象可能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公安得出动大量警力维持社会和交通秩序;比如垃圾数量增加,加大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量。至于其他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圣诞不剩垃圾,狂欢勿忘安全,应当成为每位节日参与者的素养。我们不妨想想,当有人把圣诞帽、包装盒、荧光棒和没吃完的食品随处乱扔,保洁员就得一点一点予以清扫,在寒冷的天气了,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再有树上、墙上的喷雪,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擦掉……这些行为,不仅让城市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也让保洁人员更加辛苦。我们的狂欢,总不能建立在别人的汗水之上吧。如果是这样,那就和文明相去甚远,和圣诞节的友善、祥和也是不搭界的。过圣诞节,请勿忘文明和安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