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监狱频现官场“次生灾害”?

2015年12月24日 07:16   来源:红网   陈央

  曾手握大权,却因贪字沦为阶下囚;本应认真改造,高墙内仍趾高气扬“不低头”。媒体在广东省阳江监狱走访发现,一些职务犯被收押后,虽然身份变了,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依然存在。喜欢其他罪犯称呼他们入狱前的头衔,最不愿听到“贪官”这一称号;渴望得到狱警的尊重和监狱领导的关照,希望能给他们面子。(12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按理说,监狱是培育社会新人的大学堂,是重塑美好心灵的芳草地,本不该还有官场陋习的影子。因为有了贪官的入驻,就不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在这里,他们还对自己曾经的官位津津乐道,还妄图在狱中高人一等,还在想着狱警能给他优待,还在对曾经的“下属”颐指气使,甚至还与个别狱警自导自演一出因功减刑的大戏。可见,在这个本为洗净灵魂,重塑人格的“净土”上,也留下了官场污秽。俨然,这里已经成为官场“次生灾害”频发之地。

  其实,细细想来,这些官员不过是将“官本位”思想带到了这里。这些贪腐分子虽然换上了囚服,内心却还穿着那件未曾褪色的“官袍”。尽管深处狱中,思想上还时常有着“官本位”作祟。平时若不发作,看上去也似习惯了普通人的模样,但一发作起来,就又原形毕露了,若这时,别人稍微配合一下他的“优越感”,那更是膨胀而不自知。这就如挠痒,只会越搔越痒,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官本位”思想决然不是监狱的产物,而是官员自己捎进来的。这里,笔者不想过多探讨对于这些官场“次生灾害”,监狱该如何帮助官员走出思想误区。反倒是对这种“官本位”思想如何成为“打不死的小强”颇感兴趣。

  用尽一生筹谋,最终依然锒铛入狱,所经营、所谋取的一切都化为泡影。应该说,这种教训已经够深刻够惨痛了,但还没达到“当头棒喝”的效果,笔者着实感到惊讶。可能,在走出法庭的那一刻,他们也只是在感叹自身运气不佳、时运不济,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早已成为“官本位”的“牵线木偶”。

  可见,腐败虽然可怕,其留下的“官本位”种子更可怕,甚至可以说,是反腐战场上最难消灭的敌人。反观腐败历程,没有哪个官员能逃脱“官本位”的魔爪,贪腐毫无例外地起于那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后,出行有人陪,手包有人提,车门有人开,口杯有人递,俨然一副权力“主人翁”的作派,久了,也就什么都不怕了。不怕了思想上就不会自省了,贪腐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说,“官本位”思想才是贪腐的催化剂,是腐蚀党纪国法权威和干部思想防线的罪魁祸首。

  当然,要打倒“官本位”这种沿袭千年的思想陋习着实不容易,绝非一日之功。但正是因为其的根基扎得深,若不完全肃清,势必会有卷土重来的一天。所以说,反腐败,重头戏还在于与“官本位”的殊死搏斗,要用铁腕将“官帽”打下神坛,削弱权力的光环,扫清当官的优越感。

  显然,对于监狱这样的反腐大后方,必然会加大对官员的思想进行第二次改造,但这时的改造远没有当官之初便剔除“官本位”思想来的有效。所以说,反腐铁拳治标,制度建设才治本。当治标赢得了治本时间之后,我们就得在如何管好权力,如何才能让官员思想刻上“以民为本”的印记上下功夫,管住权力更管好权力,将“权力为公”根植在干部思想中,才能避免腐败的原生灾害,自然,也就没有监狱中出现这一系列“官本位”的冷幽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