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二孩时代”公共配套要跟上

2015年12月23日 09:24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2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反恐怖主义法草案、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草案、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等,再加上司法考试制度改革的消息,一系列政策法规引起广泛关注。

  备受社会关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21日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修正案拟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如获通过,“全面二孩”元旦开始即可实施。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应对社会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被提出,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有其历史背景和合理性,可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出现,对计生政策进行调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仅仅两年后,全面二孩就进入立法程序。可以说,从“只生一个好”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这几年走上了快车道。通过修法来对我国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这不仅体现出了时代的进步,也是对公众呼声的及时回应。

  可是,也要看到,目前公众生育意愿已有所不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一年间,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日前,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仅46.2%会考虑生二孩,而71.4%的受访者认为生二孩会对职业女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86.6%受访者认为,完善社会福利才能让年轻人安心生二孩。对于国家而言,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事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可是对每一个具体的家庭而言,生还是不生,却有许多现实的考量。计生政策实施多年,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养育孩子早就进入了精细化模式中,添丁早已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迎接“二孩时代”的到来,要让人们打消顾虑,能生、想生、敢生,需要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

  首先,迎接“二孩时代”需要化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托儿所、幼儿园数量不足的矛盾就已经非常突出,有的地方入托难入园难,甚至难过上大学,而儿童医院与儿科医生的不足,也让孩子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需要有关部门及早布局,优化补足。

  其次,迎接“二孩时代”需落实各项生育保障政策,为符合政策的家庭减负。生育政策的调整如果缺乏相关支持性政策,就很难达到效果。延长长假、减免个税、二孩津贴、关爱高龄产妇等内容在政策酝酿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此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确提出,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在各地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中,如何确保权利落到实处,不让女性因为二孩而在求职就业方面遭遇歧视,不让养不起成为无奈,也是保障生育权利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

  再次,“二孩时代”来临,还需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基本国策,对于之前响应国家号召的独生子女家庭,国家应该加大救济与帮扶的力度。这几年,失独家庭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苦痛令人叹息。对于独生女子家庭,在就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待,亦是保证公平的应有之举。

  迎接“二孩时代”,不仅仅是法律与政策的调整,更需要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方能让政策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韩冰:法政府新预算靠不靠谱?    2014年10月08日
  • ·食安法首修“亮点”让人期待    2014年06月24日
  • ·修改红十字会法大有可为    2016年06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