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母亲找人为女儿替考 糊涂的爱经不起法律推敲

2015年12月22日 11:16   来源:燕赵晚报   杨朝清

  因爱女小琪自小患有胰腺瘤,担心女儿在艺考时用脑过度,母亲便找来替考女子。替考人承诺在帮其考完3门之后,只需支付1000元作为报酬。但在第二堂考试中,连续的指纹认证失败,让监考老师发现不对劲。近日,记者从四川南充警方了解到,小琪母女因涉嫌考试作弊将被追究刑责。(12月21日《华西都市报》)

  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然而,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让中介、“枪手”、学生家长形成了一条畸形的利益链条;替考让少数人从中获利,却极大地破坏了教育公平。只有在失范和非失范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对替考“零容忍”,才能守卫机会公平,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同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和多元,高考依然是不可绕行的“独木桥”。在一个讲究学历“出身”的社会里,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出身”,一些家长不惜剑走偏锋——当孩子因为先天或者后天因素难以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少数家长便将“希望的稻草”寄托在“枪手”身上。

  女儿自幼身患疾病、担心女儿在艺考时用脑过度,便去寻人“替考”,这样的悲苦叙事表面上契合“父母心”的传统伦理,却经不起法律的推敲。艺考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残疾考生给予一定的“弱势补偿”以外,对所有的考生讲究一视同仁的原则。“心疼女儿找替考”的说法,显然是一种亲情裹挟下的是非不分、公私混淆。

  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无私,却不能没有节制和底线。如果父母之爱没有边界,难免会进入制度、法律和人性的危险地带。高考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性、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考验的是考生本人的艺术修养,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本应自力更生的事情却让“枪手”代劳,这样的越俎代庖,显然是对社会底线的逾越。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犯糊涂”。许多父母并不缺乏对子女的爱与关心,可是他们对爱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爱的表达也存在着偏差。“心疼女儿找替考”的母亲或许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在其他领域的角色扮演或许会遭遇“差评”。

  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深化的当下,提升对法律的理解与认同,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失范行为,“心疼女儿找替考”难免要接受惩戒。父母之爱一旦自说自话乃至“野蛮生长”,最终会自食其果;这样“糊涂的爱”,让人痛心不已。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