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贴膜致富们”经得起推敲吗

2014年04月29日 10:53   来源:广州日报   宁新春

  说起在路边贴手机膜,不少人觉得这算不上“生意”。而不少干这行的也总觉得挣不到钱。但是,来武汉不到五年的安陆小伙子赵周桥,却把这种不算生意的生意,做得有滋有味,三年挣了两套房子。(4月27日《武汉晨报》)

  手机贴膜的利润可观,引来媒体竞相报道。武汉晨报打首,各大门户网站跟进,标题一个比一个劲爆。新闻引来围观者吐槽,即使是一些报纸的官微也忍不住跟上:手机贴膜,月入3万;卖油焖大虾,月入10万;卖煎饼,月入1.3万;卖炸鸡,月入2万。这才是工作啊,想想自己的工作只能点蜡烛。

  搜索新闻标题,果然有根有据:来源于《楚天都市报》的《80后网上卖油焖大虾月入10万 引来千万元投资》;来源于《劳动报》的《失业农民工街边卖煎饼,号称月入一万三》;来源于《郑州晚报》的《24岁海归创业失败菜市口卖炸鸡月入2万》……不过,也有媒体随后拍马而出,以正视听,火速刊出文章《手机贴膜月入3万?成都老板:不可能》,让公众得以听到贴膜行内人士真实的声音。

  手机贴膜发财,掏厕所成富翁,通下水道有房有车,工地上搬砖月入万元……放眼望去,散发的都是热气腾腾的正能量。当然,媒体报道视角下倾,关注普通人,自然令人欣喜,这也是当前社会渴望成功渴望财富的曲折反映。然而,却走上了误区。

  手机贴膜的报道年年推出,如2013年《女白领白天上班晚上贴手机膜月入万元》;《大学生摆摊给手机贴膜月入1万5 车媳妇都拿下》;《80后女孩给手机贴膜月赚万元》……真实性及可行性都堪忧。按照正常的利润水准,月入3万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显然,造富神话背后经不起推敲。

  从这一点看,贴膜致富的宣传,是大众与自媒体联袂出演的反智大戏。社会躁动着畸形的财富观却创新乏力,一大堆青年出路艰难,是当前社会现实之一角。在此语境之下,将一个未必是范本的事件炒作成了致富新方向,难免误导了公众,也消耗了自身公信。长此以往,诚可危也。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