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公布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果。16000余家政府网站因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发布不准确、咨询信件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等严重问题关停上移。(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6版)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当下不少地方政府都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但具体到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尤其是占据大多数的市、县级及其以下政府网站,却存在着“僵尸”“睡眠”等大量的问题,违背了开设政府门户网站的初衷。
大量不合格政府网站的存在,不仅在推进信息公开,与群众互动等方面毫无建树,反倒是浪费了大量公帑。从此前媒体对“僵尸”网站的调查结果来看,一些政府网站除了建设费用高,维护费、改版费等后续花费也十分高昂,而且有些政府网站的设备采购价明显超出市价,暴露出大量的采购猫腻。
正因如此,有关专家就直指不少地方政府,在本质上把推进政务公开的政府网站建设和运营,硬生生地搞成了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他们所为的是应付上级检查,展现出一种网络服务的姿态,但却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意义,而且还耗费了高额成本。在此逻辑之下,关停上移那些不合格的政府网站,并问责相关责任人,就很有必要,也十分紧迫。
但仍需强调的是,关停上移政府“僵尸”网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要看到,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网站为了应付突击检查,存在防止网站“睡眠”而“装醒”的情况。比如此前被媒体曝光的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官网,其“网上信访”上已经4年多没有回复的信访栏,却在今年4月7日、4月12日突然开始有了回复。这样类似的案例,就警示相关部门对于地方政府网站的管理、检测和问责,都应该形成常态化,防止它们为了落实整顿工作而“走过场”,视上级督导为“一阵风”。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顿和改进后的政府门户网站,能否在遵循相关现代政府治理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社会治理的真实效果,我想,这也是地方政府开设网站,甚至是官微最根本的目的。要看到,对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尽管已经实现了技术层面的信息化支撑,但工作理念和模式僵化,那么技术平台对行政改革的效果,以及它对缓解社会矛盾所产生的实际效能,恐怕也都值得观察。
现如今,中央在不断地推进简政放权,倡导权力下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际上也对地方政府网站,尤其是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网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此一来,实现政府网站的正常运营,恐怕仅仅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它更需要服务者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增加服务意识的前提下,于信息公开、群众监督、群众互动等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借助技术平台,方便群众办事,为百姓谋福祉。而关于这一点,固然需要常态化的问责,但如何实现工作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内化,才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