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至10月11日,省委第七巡视组对池州市(含江南产业集中区、九华山风景区)进行了巡视。存在问题:市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盲目乐观,管党治党不严,履行主体责任不自觉、不主动。市纪委“菩萨心肠”太重,监督执纪问责不严。2013年以来没有查办一起大要案,也没有向司法机关移送一件县处级干部案件。(12月3日中安在线)
两年没查一起大要案,如此纪委倒也清闲,不知情者怕要盛赞当地一派风清气正,殊不知从人到项目、从公款到档案,弊病颇多、处处可查,纪委的“慈悲为怀”,可就不再是暖心感人了。事实上,从纪检巡视工作开展以来,不少地方都存在安徽池州这类共性,“上头人”不来,地方政民一派祥和;巡视组半霎而至,各类问题纷纷冒头,深究原因,不免令公众遐想一番,莫不是工作能力有限,竟无一例外啃不惯硬骨头?
王夫之有这样一句警言,“为政者,廉以洁已,慈以爱民。”放到今日,便是“菩萨心肠”要用在百姓头上,宽爱相抚、尽责办事。然而不少纪检机关,“菩萨心肠”用在了自己头上,用在了本应严以监督、实效惩戒的地方机关部门和干部个人上。王岐山书记曾要求:“对‘四风’问题要敢于瞪眼”,就是为纪委工作定下从严从实、直面问题的基调。在明摆着问题的同时两年不查一案,表面上看是不作为、慢作为,查办案件缺乏执纪效能,怕只怕,一些纪检干部抓得住苗头、看得清时弊,却不敢管、不想管,心存畏难情绪,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给巡视组抓出不少“后遗症”。
避害就利,原本是为人处世的中的一条“捷径”,但纪检部门若是学会了“避害就利”,找软柿子捏、找软骨头啃,甚至眼见贪腐庸碌凶如猛虎便退避三舍,减轻了工作负担是真的,给一方百姓留下利益损害的隐患也是真的。今年中央第三轮巡视工作已开展近一个月,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对纪委书记的“落实监督责任不力”追责,实行“连坐”。说白了,纪委的工作本质必须有一条,哪里有问题去哪里、谁有问题追究谁。这条路走不稳,纪委便是个空摆设,一句“菩萨心肠”,恰是对其失主责、误主业的最好讽刺。
笔者就此联想到许多案例,特别是“带病提拔”、“塌方腐败”等,一出事往往就是大事,甚至要牵出一窝“关系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纪律检查却不然,稍有容忍都是不负责,更有甚者,连纪委干部和巡视组成员也成了“灯下黑”,日前,山西省委便对省委巡视组原组长刘向东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纠察追责的职务,反成了随波逐流的便利,听来心寒。
纪委“菩萨心肠”,如此“柔情”要来何用?好比生得一副冲闯天下的男儿身,却慵懒娇作女儿态,少了本职责任、缺了刚威姿态,“花瓶”且快撤了去,免羞煞了巍巍纪律,还要为“四风”违纪大开城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