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叫板”纪委暴露干部监管短板

2015年11月03日 07:00   来源:红网   张闲语

  狂妄!拟提拔副县级被县纪委“拿下”,公然打电话质问县纪委主要领导,要求“讨说法”。福建省平和县山格镇党委书记曾石辉自导自演了一出联合对抗组织调查的闹剧。就在今年年初,曾石辉还在等着被提拔重用,做着“升官”的美梦。如今,等待他与其他违纪人员的将是党纪国法的严惩。(11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高压反腐态势下,在从严治党语境下,一个小小镇党委书记,居然敢于与县纪委领导“叫板”,这确实是匪夷所思。通过媒体报道,虽然我们也看清了这个基层官员为所欲为的贪腐伎俩和欺上瞒下的作风马甲,但以曾石辉为首的“土拨鼠”被一窝端背后的监管缺失却暴露无遗。换句话说,这个拟任官员向县纪委的“叫板”其实就是一面镜子,问题虽然在基层,但根子却在上面。

  从拟提拔官员考核而言,每一次干部升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组织考察和民意测评。客观而言在程序上应该没有啥问题,但如何严格把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从曾石辉给县纪委主要领导发的“邀功”短信来看,这说明在干部考核过程中确实存在“预演”,上级部门要进行谈话,提早就拟定框架和内容,结果干部考核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和摆设。这也是诸多官员带病提拔的原因之一。虽然曾石辉并不知道县纪委已对他进行初核,但这种习惯性行为显然暴露出了干部监管的重大缺陷。

  无论是曾石辉所谓的销毁证据,企图蒙混过关,还是“退”回赃款,以求“金蝉脱壳”,还是所谓的“生财有道”,说到底都没有啥技术含量,为啥地方监察部门就成了睁眼瞎?“这些年,平和县纪委从没调查过我这一级的领导干部。”从曾石辉在电话中喋喋不休的话语来分析,近年来地方纪委对基层干部缺乏有效监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为啥在这么多年来,这个党委书记大肆进行贪腐之时,县纪委却没有丝毫察觉,究竟是“苍蝇”太狡猾,还是监管不作为?这值得相关部门深刻反思。

  如果说曾石辉个人的贪腐没有被组织及时发现还情有可原,毕竟在假面具之下,确实也难识“庐山真面目”,那么对于该镇17名党政干部的集体腐败,这就无借口可言了。一个镇从上到下出现“塌方式”腐败,显然与地方监管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党委书记为啥敢公然“叫板”县纪委领导。长期以来形成的监管缺失助涨了基层官员的贪腐心态,久而久之,“苍蝇”的胃口也大了,也才敢于对抗组织调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