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就3万余套保障房因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未及时投入使用的情况公开致歉,并承诺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2016年6月30日前达到竣工验收及分配入住条件。(11月23日《京华时报》)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保障房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民生指标。如果不是央视曝光,这3万余套保障房不知会等到何时完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贵阳市政府没有遮掩推挡,及时公布了事件真相,讲明了其中缘由,向大家作出了致歉。表面而言,看似平息了舆论,但致歉之后,还需要深刻反思和深入追责。
贵阳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通气会上介绍了贵阳市保障房建设的总体情况,客观而言,我们也不能因为这3万余套保障房问题而否定其工作成绩。10万多套保障房已分配入住近5万套,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政府也坦然进行了自我反思和批评,认为在保障房建设中思想认识不到位,统筹力度不够,分级责任不落实,相关责任单位服务不力。这“四个不”干净利索,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应该说这是3万余套保障房配套滞后的原因所在。
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为啥如此重要的民生工程,居然还存在这“四个不”呢?究竟是谁在这项工作中出了问题?显然需要贵阳市政府逐一的进行责任排查。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服务不力,看似明确,也打出了棍子,实则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因为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自然就会不了了之。从应对舆论的角度说,这无可厚非,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但从推进工作的角度而言,显然还要进行逐级的深挖细查,层层的问责打板子。
当然对于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隐瞒真实身份、不主动配合、态度不好、方法不当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也责令其本人作出了深刻检查。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放在从严治党的语境下来考量,这样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居然出现多部门的不作为,无论是地形地貌原因,还是资金紧张因素,这都不是保障房滞后建设的理由。在某些领导干部眼里,只注重个人政绩,重发展轻民生,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于政府来说,保障房滞后建设,可以再加把劲,尽快地补救。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在万千期盼中等待入住保障房,结果却迟迟没有消息,这种心理的失落和由此带来的损失又该谁来弥补?又该如何去弥补?保障房修建都如此磕磕绊绊,面对扶贫攻坚,面对更加具体的更具挑战性的民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不知道又会整出啥情形?从这个意义而言,难道不该进行深入追责吗?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