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姓氏读音被标错,值得打场官司吗

2015年10月28日 07: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单士兵

  前两天,成都商报在头版重点报道了一起因“姓氏”读音引发的官司。年轻律师单瑞峰因为接受不了登机牌上自己的“单”姓被错误标注为“Dan”,以个人身份对川航提起诉讼,索赔1元,现在当地法院已经成功立案。(《成都商报》10月26日)

  对我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值得激赏的事。因为我也姓“单”,这个姓氏应读为“Shan”,可是,这么多年以来,我都在忍受着国内航空公司的这个低级错误。要知道,很多国际航空公司都能标出正确拼音(即姓名的英文表达方式),春秋航空这类新兴的航空公司也能避免这种错误,然而,国内大多数航空公司却偏偏要犯这种“没文化,真可怕”的错误。

  我认为,这说明航空公司对姓氏文化缺少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对公民姓名权缺少足够的敬畏和维护。航空公司依仗自身的垄断地位,漠视公民理所应当的权利,而且,这种现象也是航空公司在管理上犯“大企业”病的表现,殊不知姓名的英文怎么拼写,对个人的正常出行却是大事。

  值得强调的是,不光是我们的这个姓氏,现实中也还有其他姓氏也是属于这种“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比如,查姓应为Zha音,登机牌上却经常被拼写成Cha。这些姓氏多属“小姓”,但放眼全国,涉及的人数也可以用成千上万来计。除了姓氏,一些人还会在取名时遇到多音字,也难免因错误的拼写方法“中枪”。如果不尊重姓氏、取名的文化与权利,又谈什么现代文明,还说什么权利平等?

  中国人初次见面,都要先问姓名。遇上同姓,就会倍感亲切。古代壮士喜欢拍着胸脯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因为通过父系传承的姓氏可以追根溯源,这也是一个人身份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用“你都忘了自己姓什么”来嘲讽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也就是因为姓氏能让人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探寻每个姓氏背后隐藏的故事,就是打开一条历史传承的通道。现在,诸如《中华百家姓》、《你贵姓》这类节目很火,中国姓氏文化展、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等姓氏活动也很受欢迎,正是因为姓氏是一个文化切口,能够展现家规家训、家传家风,能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共鸣。

  在传统文化不断沦陷的今天,在宗族伦理出现断裂的今天,姓氏标志着血缘关系,记录着宗族系统的符号,这样的根,必须保护。国家也早就在《民法通则》、《户口登记条例》等等法律制度中对公民姓名明确进行了赋权保护。为此,就不能再容忍姓氏文化遭遇蚕食污损的现象发生,不能再对“电脑改姓”这样伤害公民姓名权现象麻木不仁。姓名问题无小事,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牵涉到英文姓名拼写的行业与机构,必须对此重视。

  从这个意义讲,这起因为姓氏读音被拼错而起诉航空公司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公益价值,对传播姓氏文化、传承宗族伦理、维权姓名权利,有着积极的推动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