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烧秸秆,不是这几天的事

2015年10月27日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秸秆焚烧之痛,对许多人来说,可能痛在秋收之际、三夏之时。在这两个时节,伴随着丰收的喜悦,秸秆怎么处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事。

  眼下就是最头疼的时刻。环保部日前发布通报称,10月5日至17日,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表明,全国20省区市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862个,比2014年同期增加54个,增幅为6.68%。记者国庆期间经过湖北江汉平原,高速公路两侧不时燃起片片火光,司机说,这够当地乡镇干部忙一阵了,很多人这几天都要到田间地头巡查。可见,在这个时节,禁烧秸秆任务重、困难大。

  可过了这段时间,还有多少人关心、关注秸秆的事,还有多少人在为秸秆禁烧头疼?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就开始禁烧秸秆,当时的主因在于焚烧燃起的烟雾妨碍了航班降落和车辆行驶。此后,随着环保、生态意识逐渐兴起,禁烧秸秆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烟雾照样每年升起。虽然秸秆禁烧的成绩也不小,一些省份发布消息说,当地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过80%,这一数字也是国家发改委等几部委要求的“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率目标。还有的省份说,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不过,从公众的感受来看,这些数字似乎与现实存在差距,就以环保部最近监测的数据,几个秸秆焚烧点多的省份,恰恰是宣布秸秆综合利用率高的地方。

  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为什么几十年时间治不了焚烧之痛?原因当然很多。我们是秸秆大国,秸秆体量大、分散、密度低,收集、运输、堆放都很难;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规模、实力、技术弱小,小马拉不动大车;农机装备与农艺不配套,达不到留茬标准,财政资金补偿力度不够、农民投入与收入不匹配、政策法律形不成合力等。然而,所有这些问题,说一千道一万,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

  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候,完成一个突击性任务,鼓劲猛干一阵就解决了,但当面对禁烧秸秆这样长期性、综合性、多部门的任务时,没有观念、认识上的改变和提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记者曾就此多地采访。对农民来说,焚烧秸秆,全国并不多他这一把火;对地方干部,如果上级抓得紧,就会花费较大的精力去禁、去堵,但仅此而已,毕竟地方能调动的资源并不多;对研究人员和装备、加工企业,研发需要人才资金,如果国家支持力度合适,可以干,不然可能费力不讨好;对相关部委,大家各管一头,各管一段,难以形成有效综合配套措施。

  但是,如果这一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真正认识到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禁烧秸秆是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未来,事关我们的子孙后代,正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所说,养成生态自觉,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是从根本上应对环境挑战的最佳途径,那么,许多在今天看来很麻烦、很困难、很棘手的事情,可能都不再是问题了。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用在秸秆综合治理上恰如其分。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成功案例。

  主要的症结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牢牢地植入观念中,并借此导引我们的行为,秸秆禁烧问题还会随时间一直缠绕下去吗?而如果生态自觉晚一天形成,我们每年都将在三夏与秋收之时为秸秆苦恼。

  禁烧秸秆,忙在这几天,但真不是这几天的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瞿长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禁烧秸秆”要靠市场疏导    2015年10月29日
  • ·从禁烧秸秆难禁说"给出路"    2015年10月28日
  • ·遏制秸杆焚烧既要堵更要疏    2015年10月20日
  • ·禁烧秸秆要从利益引导入手    2015年10月20日
  • ·重罚难止烧,如何给秸秆找出路    2015年10月16日
  • ·治理秸秆不是产粮地一地之责    2015年10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