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秸杆焚烧既要堵更要疏

2015年10月20日 07:31   来源:法制日报   吴学安

  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导致土地板结,而且还存在影响空中和陆地交通的隐患。仅靠严管重罚不行,还要堵疏结合,给秸秆找个出路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北京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污染防控形势严峻。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上海、福建、广东、西藏等11省(区、市)未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在其他20省(区)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862个,比2014年同期增加54个,增幅为6.68%。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汪冬青强调,辽宁秸秆焚烧高峰期即将到来,10月下旬以后,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将陆续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中国东北地区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形势将更为严峻(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农作物秸秆的大量焚烧因为与大气环境污染紧密相关,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基于对雾霾治理的考量,这些年来,一到秸秆禁烧季,从国家到地方,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以此来严禁秸秆焚烧。而在一些地方,秸秆“禁烧令”执行不力将直接问责基层干部,譬如,河南省周口规定,“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安徽合肥则规定对秸秆禁烧执行不力者将一票否决。虽说重罚之下,秸秆焚烧有所缓解,但仍未完全止住火点。对此,一些基层干部也有怨言,认为自己没有执法权,只有挨罚的权利,对于个别不听禁令的农民,也感到办法有限。如此看来,秸秆“禁烧令”的威力不可言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这些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须知,焚烧秸秆,烧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损害了大家的健康。但光这样讲,许多农民群众不一定完全理解,虽然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禁烧令”,但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16.41%,原因或许正在于此。“禁烧令”不是解决秸秆难题的良方,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禁令,看上去很有威慑力,但在现实中却容易遭遇变相抵制。一方面,将治理秸秆难题的希望寄托于地方官员,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会为了保住乌纱帽而以极端手段推行“禁烧令”,甚至可能采取欺上瞒下,数字造假等手法;另一方面,秸秆处理要堵更要疏。仅靠宣传引导农民不焚烧秸秆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不仅要让他们知道焚烧秸秆的危害,而且还要让他们得到实惠。

  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导致土地板结,而且还存在影响空中和陆地交通的隐患。仅靠严管重罚不行,还要堵疏结合,给秸秆找个出路。一味地严防死守不是长久之计,经济处罚也未免有失公正,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落实责任、宣传到位、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过去,秸秆作为牲口饲料和燃料,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那时,农民对秸秆非常珍惜,很少有人将之付之一炬。随着煤炭、天然气和电力取代秸秆成为农民生活燃料,秸秆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利用价值。为了减少劳动和运输成本,一烧了之成为不二选择。若想让农民再次对秸秆产生真爱,就必须通过科技手段从秸秆中开发出让农民切实受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秸秆还田的攻坚力度和补贴力度,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让农民有获得感。总之,彻底解决秸秆禁烧问题,就要多管齐下,让群众真正自觉、自愿地科学处理秸秆。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