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秸杆焚烧既要堵更要疏

2015年10月20日 07:31   来源:法制日报   吴学安

  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导致土地板结,而且还存在影响空中和陆地交通的隐患。仅靠严管重罚不行,还要堵疏结合,给秸秆找个出路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北京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污染防控形势严峻。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上海、福建、广东、西藏等11省(区、市)未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在其他20省(区)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862个,比2014年同期增加54个,增幅为6.68%。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汪冬青强调,辽宁秸秆焚烧高峰期即将到来,10月下旬以后,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将陆续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中国东北地区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形势将更为严峻(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农作物秸秆的大量焚烧因为与大气环境污染紧密相关,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基于对雾霾治理的考量,这些年来,一到秸秆禁烧季,从国家到地方,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以此来严禁秸秆焚烧。而在一些地方,秸秆“禁烧令”执行不力将直接问责基层干部,譬如,河南省周口规定,“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安徽合肥则规定对秸秆禁烧执行不力者将一票否决。虽说重罚之下,秸秆焚烧有所缓解,但仍未完全止住火点。对此,一些基层干部也有怨言,认为自己没有执法权,只有挨罚的权利,对于个别不听禁令的农民,也感到办法有限。如此看来,秸秆“禁烧令”的威力不可言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这些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须知,焚烧秸秆,烧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损害了大家的健康。但光这样讲,许多农民群众不一定完全理解,虽然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禁烧令”,但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16.41%,原因或许正在于此。“禁烧令”不是解决秸秆难题的良方,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禁令,看上去很有威慑力,但在现实中却容易遭遇变相抵制。一方面,将治理秸秆难题的希望寄托于地方官员,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会为了保住乌纱帽而以极端手段推行“禁烧令”,甚至可能采取欺上瞒下,数字造假等手法;另一方面,秸秆处理要堵更要疏。仅靠宣传引导农民不焚烧秸秆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不仅要让他们知道焚烧秸秆的危害,而且还要让他们得到实惠。

  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导致土地板结,而且还存在影响空中和陆地交通的隐患。仅靠严管重罚不行,还要堵疏结合,给秸秆找个出路。一味地严防死守不是长久之计,经济处罚也未免有失公正,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落实责任、宣传到位、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过去,秸秆作为牲口饲料和燃料,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那时,农民对秸秆非常珍惜,很少有人将之付之一炬。随着煤炭、天然气和电力取代秸秆成为农民生活燃料,秸秆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利用价值。为了减少劳动和运输成本,一烧了之成为不二选择。若想让农民再次对秸秆产生真爱,就必须通过科技手段从秸秆中开发出让农民切实受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秸秆还田的攻坚力度和补贴力度,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让农民有获得感。总之,彻底解决秸秆禁烧问题,就要多管齐下,让群众真正自觉、自愿地科学处理秸秆。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禁烧秸秆”要靠市场疏导    2015年10月29日
  • ·从禁烧秸秆难禁说"给出路"    2015年10月28日
  • ·禁烧秸秆,不是这几天的事    2015年10月27日
  • ·禁烧秸秆要从利益引导入手    2015年10月20日
  • ·重罚难止烧,如何给秸秆找出路    2015年10月16日
  • ·治理秸秆不是产粮地一地之责    2015年10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