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信心?

2015年10月23日 11: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去年,河南农民周三超在低息扶贫贷款的帮助下,通过养牛,半年多时间就赚了约十万元。这让周三超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于是,在今年年初又多方筹措资金,将养牛规模扩大。可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疫病袭击之后,老周家的30头牛,一下子就减了半,去年赚的钱,也全部折进去了,老周一家重新陷入贫困。虽然遭受挫折,周三超却毫不气馁,他说,只要有贷款的支持,他还会养更多的牛,规模很快就会达到100头,到时候连本带利就都回来了。

  老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信心?

  就目前扶贫的方式来看,主要是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从输血转为造血。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侧重于对单个贫困户的帮助和扶持。

  从这一点来看,周三超的经历并没有多少不同,同样是靠贷款的支持。然而,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的优惠,这些扶贫措施本身无法创造价值,并不足以保证他摆脱贫困。细问之下,周三超说出了关键,一头10000元买的小牛,如果顺利出栏,可以赚5000元,而如果他自己宰杀后出售,可以赚到6000多元。

  通过自己的附加劳动,可以多创造1000多元的收入,这才是脱贫的关键所在。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在一个产业链条上,贫困户必须首先在某个环节创造价值,给予价值,才能收获财富,真正脱贫。

  养牛的生意可以有很高的利润率,周三超非常看好。经过了今年的那次教训,为了抵御住疫病灾害,今年周三超已经开始办农业保险。

  实际上,从周三超出发,这条养牛的产业链还大有可为,可以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领更多的人脱贫。周三超的技术,让他能够在养殖和宰杀环节创造价值;另外一些人,他们缺乏这类技术,但却在小牛、小羊繁育方面有经验,则可以和大的养殖公司合作,专攻此道;而一些没有专门技术的同乡,则可以发挥简单劳动的价值,在种植大户的大棚里除草、收菜,每年也可以有上万元的收入。

  贫困户周三超的故事让笔者对扶贫有了新的理解。单个对象的输血式扶贫很难彻底改变处境,天使投资式在关键时刻推一把的扶贫,才能造就改变群体的产业链。

  从多年的扶贫经验来看,单个扶贫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像天使投资一样,让一门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价值链条、产业链条运转起来。不仅其本身可以持续,实现政策、金融和实业多方共赢,还可以衍生创造出其他的就业机会,扶贫政策效率才会最大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忱)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