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继承”不能只靠“照顾”

2015年10月22日 07:09   来源:红网   杜建锋

  在四川老年大学里,一位80多岁的书法班学员临终前,坚持恳求学校把自己的学籍留给其女儿徐世琼“继承”,了却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牵挂。何云说:“为了照顾老人家的心情,学校给予了支持。徐世琼直接用她妈妈的学籍,不排队等入学名额。”(10月21日《华西都市报》)

  财产可以继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匪夷所思的是,学籍也可以继承。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四川老年大学,面对老人的临终请求,在报名严重超限,一座难求的情况下,学校为了照顾老人的心情,还是给予了支持。这么做,既化解老人的心结,又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也体现了温情的一面。然而,这终究只是个案,满打满算,也就十多个学员享受过这种照顾,大多数情况下,入学难是常态,甚至堪比幼儿园。

  近几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各种养老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教育需求增长迅猛。一份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总数18429.08万人,而当年年底拥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入学率仅为3.49%,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年人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宪法赋予的受教育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他们的情感饥渴,孤寂之心亟待安放。而接受再教育,既可以扩大朋友圈,又使精神得到了慰藉,所以上老年大学成为不少老人的强烈渴望。

  但现实却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由于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造成不少老年大学的资金、场地、师资严重缺失,中小学中常见的资源不公平现象在老年大学中同样存在,从而造成了一方是火热爆棚的需求,另一方是资源严重不足,捉襟见肘,一座难求。于是乎,老人们都有自己的“绝招”,譬如,结业但绝不离校,“进了老年大学门,终身是老年大学人”,从而使有限的办学资源更加紧张。而办学条件好的老年大学,老人们更是宁愿多转几趟车,多跑几段路,也要寻之求之。

  让我们再回到新闻事件中,四川老年大学计划招生8500人,报名就达15000人,巨大的需求,有限的资源,这种情况促使老人们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学籍,“老生不走,新生来不了”的情况持续发酵,于是,学籍“继承”的惊人一幕便出现了。

  面对困局,作为学校只能采取政策约束的办法,例如限制报读专业等,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效果甚是不彰。正如专家所言,既然存在着供求矛盾,那就应当从“供”的方面做文章,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老年大学的扶持力度,使其适当扩容,甚至也可以向民办力量放开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老年大学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只靠老年大学,毕竟不是所有老人都有机会上老年大学,有关机构应当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其情感得到有效安放,使其不必都来挤老年大学这个“独木桥”。只有所有老人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人养老的内容才会更加充实。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