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籍“继承”不能只靠“照顾”

2015年10月22日 07:09   来源:红网   杜建锋

  在四川老年大学里,一位80多岁的书法班学员临终前,坚持恳求学校把自己的学籍留给其女儿徐世琼“继承”,了却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牵挂。何云说:“为了照顾老人家的心情,学校给予了支持。徐世琼直接用她妈妈的学籍,不排队等入学名额。”(10月21日《华西都市报》)

  财产可以继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匪夷所思的是,学籍也可以继承。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四川老年大学,面对老人的临终请求,在报名严重超限,一座难求的情况下,学校为了照顾老人的心情,还是给予了支持。这么做,既化解老人的心结,又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也体现了温情的一面。然而,这终究只是个案,满打满算,也就十多个学员享受过这种照顾,大多数情况下,入学难是常态,甚至堪比幼儿园。

  近几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各种养老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教育需求增长迅猛。一份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总数18429.08万人,而当年年底拥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入学率仅为3.49%,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年人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宪法赋予的受教育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他们的情感饥渴,孤寂之心亟待安放。而接受再教育,既可以扩大朋友圈,又使精神得到了慰藉,所以上老年大学成为不少老人的强烈渴望。

  但现实却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由于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造成不少老年大学的资金、场地、师资严重缺失,中小学中常见的资源不公平现象在老年大学中同样存在,从而造成了一方是火热爆棚的需求,另一方是资源严重不足,捉襟见肘,一座难求。于是乎,老人们都有自己的“绝招”,譬如,结业但绝不离校,“进了老年大学门,终身是老年大学人”,从而使有限的办学资源更加紧张。而办学条件好的老年大学,老人们更是宁愿多转几趟车,多跑几段路,也要寻之求之。

  让我们再回到新闻事件中,四川老年大学计划招生8500人,报名就达15000人,巨大的需求,有限的资源,这种情况促使老人们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学籍,“老生不走,新生来不了”的情况持续发酵,于是,学籍“继承”的惊人一幕便出现了。

  面对困局,作为学校只能采取政策约束的办法,例如限制报读专业等,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效果甚是不彰。正如专家所言,既然存在着供求矛盾,那就应当从“供”的方面做文章,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老年大学的扶持力度,使其适当扩容,甚至也可以向民办力量放开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老年大学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只靠老年大学,毕竟不是所有老人都有机会上老年大学,有关机构应当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其情感得到有效安放,使其不必都来挤老年大学这个“独木桥”。只有所有老人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人养老的内容才会更加充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