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被调包,监管部门都被蒙蔽了?

2015年08月26日 06: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

  日前,多名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大专学生,在该校大理分校完成学业后,返回昆明校本部时,却被告知他们的学籍不在校本部,而在远在云南文山的三鑫职业技术学院。(《京华时报》8月25日)

  学籍之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百名学生的学籍被“调包”,甚至两三年间“无人知觉”,这实在是令人拍案称奇的一桩公案。当年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与云南大理农业学校联合招生,招生老师亦告知学生在大理分校上两年学后,可回到校本部上学。然而,分校的书念完了,竟发现学籍落在了三鑫职业技术学院。个中原委也很简单:2013年教育部下发文件,严格规定医学专业不能与非医学专业的学校联合办学。不过,借着联办学位而疯狂招生的游戏并未止歇。“新兴”招多了,“三鑫”吃不饱,暗通曲款后,就是眼下的局。相关学校的解释很有趣,说本来是打算录取以后“再给这些孩子转学,后来大家都很忙,就把这事耽误了”。这一忙,忙了两三年,忙到数百学生的学籍成了悬案。

  一言以蔽之,违规联合办学在先,紧接着是违规招生,于是不明真相的学生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正如业内所言,“学籍调包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从表面看是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足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而实质上是一些民办高校打着‘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的幌子,搞利益分账。”分账还是分赃,不过说法之别罢了,真正的问题是两个:一则,为什么学生对自己的学籍情况数年间一无所知?高校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学生其基本学籍情况?二则,为什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大面积“李代桃僵”之举不知不觉?如果被“调包”学籍的学生不是234名,而只是几十个且“安抚工作”做到家,这事儿是不是就风轻云淡不了了之了?

  眼下的高招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逆转为买方市场。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去年和今年的招生人数有所增长,但生源下降已不是近一两年的问题,而是长期的大趋势,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比如,北京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聚集地”,高招计划却每年都在减少;在高考生源大省广东,2014年有上万个计划数没有完成;被认为难上大学的河南,高招计划也已连续3年未完成。在高校招生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的日子当然更不好过,于是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高招乱象中,民办校本就是多发地、高发地;二是在监管与自律层面,民办校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时,如果类似学籍等核心要素的监管还是牛栏关猫,岂不是指望学生化身“维权斗士”?

  生源危机本质上是生存危机。近年来,一些民办校学籍“调包”甚至消失等事件,已不是偶发个案。学生及家长多个心眼固然重要,最为根本的,还是行政监管要少些想当然,多下去跑跑,在起底招生“潜规则”的同时,捍卫底线的教育秩序。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