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狗嘴救女童谎言"吓跑爱心的胆量

2015年10月21日 11:14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安徽利辛女子狗嘴救女童被恶狗咬成重伤”一事,引发关注。截至10月19日晚上,收到善款已超70万元。然而,事件却发生了逆转。警方称,伤者并非救人被咬,而是在狗主人家里喂狗被咬。最先接收伤者的急救中心也表示,当晚急救车是从狗主人家里接走伤者的,司机也看到那家人养的两只恶狗,并非伤者丈夫所说在路边被咬。(10月20日《市场星报》)

  在刚一看到“女子狗嘴下救出女童被恶狗咬成重伤”新闻的时候,我也被感动了。这种感动源于泪点颇多的描述:看到两只恶狗追咬女童,她为了救下孩子,把狗引到了自己身边;她的胳臂被撕咬的露出了骨头;到如今狗主人都没有找到;被救助的女孩家人没有站出来。

  这样的新闻,对于久违感动的我们来说自然会是泪花闪烁。在灯红酒绿中,在纸醉金迷中,有这样的温暖,我们能不被感动吗?好人的大爱义举对接上坏人的不愿站出,这就是最大的看点。一个人无法编织这么大的谎言,一个人无法实现谎言的自圆其说。谎言的形成更值得反思。处理事情的警察,营救患者的医生,事件当地的村民,一个个站了出来。谎言已经被撕裂到体无完肤。

  问题是,我们不该反思这条新闻的巨大逆转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报道何时才能不被感情左右?道德是人生的明灯,我们的当事人为何为了个人利益去编织谎言?狗主人,被咬伤的女性,信誓旦旦为记者描述的那些村民,在情与法,在公与私,在高尚和龌龊,在公平与正义的碰撞中,为何都溃败得一塌涂地?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就是医疗救助的问题。

  虽然,这样的谎言是值得谴责的。可是,我们试想,如果没有这个谎言,将近100万治疗费用该如何面对?被咬伤者没有能力,狗主人没有能力,或许这个家庭连农村医疗保险都没有购买。是只能流泪哭泣后悔不已,还是也能被救助?如果不是谎言感动了网友,面对这个家庭的必然会是人生沼泽地带。

  这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众多的。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惊天谎言会伤害了本来就已经脆弱的爱心善举。当老人讹人的时候,我们不敢去扶老人了;当见义勇为受伤后,被救者不出来尽义务的时候,我们不敢救人了;当血液采集传出利益纠纷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献血了;当举报腐败反而被抓的新闻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不敢与正义站在一边了。这是对爱心善举的伤害,这是对正义觉醒的伤害。

  我们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道德力量,我们好不容易编织起来的爱心情怀,我们好不容易垒砌起来的勇为城堡,不能破碎,不能倒塌,不能消失。我们要知道好人和坏人永远都会存在。但是好人永远是大多数,温暖永远会在身边。我们不能让个例吓破胆子,该感动的还要感动,该信任的还要信任,该救助的还要救助。

  一个“狗嘴救女童谎言”,别让我们的真情望而却步。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